一、别名
麦蘖、大麦蘖、大麦芽、草大麦、大麦毛。
二、入药部位
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平。
归经:归脾、胃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行气消食,健脾开胃,回乳消胀。
主治:用于食积不消,脘腹胀痛,脾虚食少,乳汁郁积,乳房胀痛,妇女断乳,肝郁胁痛,肝胃气痛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神曲、山楂:三药合用,名“焦三仙”,为消食导滞的常用组合,能增强消食化积之力,用于饮食积滞,脘腹胀满,嗳腐吞酸,不思饮食等症。
配鸡内金:麦芽消食和胃,鸡内金运脾消食,二者相须为用,可增强消食化积之功,用于小儿疳积,消化不良,面黄肌瘦,腹大青筋等症。
配陈皮:麦芽健脾开胃,消食和中;陈皮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。二药配伍,有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之功,用于脾胃虚弱,食积不化,脘腹胀满,嗳气呕恶等症。
配党参、白术:麦芽健脾开胃,党参、白术补气健脾。三药合用,有健脾益气,消食和胃之功,用于脾胃虚弱,运化无力,食少纳呆,神疲乏力等症。
配青皮:麦芽疏肝理气,消食和中;青皮疏肝破气,散结消滞。二药配伍,有疏肝理气,消食化积之功,用于肝气郁滞,横逆犯胃,脘腹胀痛,嗳气呃逆等症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10 - 15g,大剂量可用30 - 120g。
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七、使用禁忌
哺乳期妇女:麦芽有回乳作用,哺乳期妇女不宜大量使用,以免影响乳汁分泌。
孕妇:孕妇应慎用麦芽,因其回乳作用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。
痰火哮喘病:痰火哮喘病患者不宜服用麦芽,以免加重病情。
无积滞、脾胃虚者:无食积停滞、脾胃虚弱者应慎用麦芽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授乳期妇女: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麦芽,以免影响乳汁分泌。
阴虚火旺者:阴虚火旺者应慎用麦芽,因其性偏温,可能加重阴虚症状。
八、炮制
麦芽:取新鲜成熟饱满的净大麦,用清水浸泡至六七成透,捞出,置能排水的容器内,盖好,每日淋水2 - 3次,保持湿润。待幼芽长至约5mm时,取出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炒麦芽:取净麦芽,置预热之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不断翻动,炒至表面棕黄色,鼓起并有香气时,取出晾凉,筛去灰屑。
焦麦芽:取净麦芽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有爆裂声,表面呈焦褐色,鼓起并有焦香气时,取出晾凉,筛去灰屑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麦芽:呈梭形,长8 - 12mm,直径3 - 4mm。表面淡黄色,背面为外稃包围,具5脉;腹面为内稃包围。除去内外稃后,腹面有1条纵沟;基部胚根处生出幼芽和须根,幼芽长披针状条形,长约5mm。须根数条,纤细而弯曲。质硬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微甘。
炒麦芽:形如麦芽,表面棕黄色,偶见焦斑,有香气。
焦麦芽:形如麦芽,表面焦褐色,有焦斑,有焦香气。
显微鉴别:粉末黄白色。表皮细胞长方形,壁较厚,偶见残存的盾状鳞叶。外胚乳细胞多角形,壁厚,内含多糖类颗粒。内胚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,壁薄,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。
十、贮藏
麦芽: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炒麦芽、焦麦芽:密闭,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