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知母的别名较多,常见的有蚳母、连母、野蓼、地参、水参、货母、芪母、提母、女雷、女理、儿踵草、东根、苦心、儿草、水须、蒜瓣子草、兔子油草、山韭菜、羊胡子根、穿地龙、虾草、马马草、淮知母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知母以干燥根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、甘,寒。
归经:归肺、胃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。
主治:
外感热病:用于高热烦渴、肺热燥咳、骨蒸潮热。
内热消渴:用于阴虚火旺、口渴多饮。
肠燥便秘:用于大便秘结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石膏:知母与石膏配伍,可增强清热泻火之力,常用于外感热病、高热烦渴、脉洪大等症,如白虎汤。
配黄柏:知母与黄柏配伍,可滋阴降火,用于阴虚火旺、潮热盗汗、腰膝酸软等症,如知柏地黄丸。
配贝母:知母与贝母配伍,可清肺化痰止咳,用于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等症,如二母散。
六、相关配伍
治外感热病:知母常与石膏配伍,如白虎汤,用于高热烦渴、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。
治肺热咳嗽:知母配贝母、桑白皮等,可缓解痰黄黏稠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治阴虚内热:知母与黄柏、生地黄同用,如知柏地黄丸,用于治疗潮热盗汗、腰膝酸软等阴虚火旺症状。
治消渴(糖尿病):知母配伍天花粉、葛根等,可改善口渴多饮、尿频等症。
七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6 - 12g;或入丸、散。
八、使用禁忌
脾胃虚寒者慎用:知母性寒,脾胃虚寒、大便溏泻者慎用,以免加重寒象。
孕妇慎用:孕妇使用知母需谨慎,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避免与温热药物同用:知母性寒,与温热药物同用可能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。
九、炮制
知母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:
生知母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,筛去碎屑。生知母清热泻火、生津润燥之力较强。
盐知母:取净知母片,用盐水拌匀,闷润,待盐水被吸尽后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晾凉,筛去碎屑。盐知母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,并引药下行,多用于肝肾阴虚、虚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等症。
十、鉴别
性状鉴别:知母呈长条状,微弯曲,略扁,偶有分枝,长3 - 15cm,直径0.8 - 1.5cm,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。表面黄棕色至棕色,上面有一凹沟,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,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,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;下面隆起而略皱缩,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。质硬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。气微,味微甜、略苦,嚼之带黏性。
显微鉴别:知母根茎横切面可见木栓层多列细胞。皮层较窄,有针晶束散在。韧皮部宽广,射线明显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导管散在,径向排列,周围有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。髓部大,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。
十、贮藏
知母应贮藏在干燥、通风、阴凉处,防潮、防蛀。可将其装入密封容器中,置于干燥处,避免受潮发霉和虫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