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山楂的别名众多,常见的有红果、棠棣、绿梨、山里红、酸梅子、鼠查、赤爪实等。这些别名反映了山楂在不同地区或历史时期的称谓习惯。
二、入药部位
山楂的入药部位主要是其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切片,干燥后即可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酸、甘,微温。
归经:归脾、胃、肝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,化浊降脂。
主治:
用于肉食积滞,胃脘胀满,泻痢腹痛。
用于瘀血经闭,产后瘀阻,心腹刺痛,胸痹心痛。
用于疝气疼痛,高脂血症。
五、相关配伍
山楂配神曲、麦芽:三药合用,名曰焦三仙,能明显增强消食导滞的作用,主治食积不化、脘腹胀满、不思饮食等症。
山楂配木香、槟榔:山楂消食化积,木香行气止痛,槟榔下气导滞,三药合用,具有消食、行气、导滞的功效,主治食积气滞、腹胀便秘等症。
山楂配丹参、川芎:山楂活血化瘀,丹参活血祛瘀、凉血消痈,川芎活血行气、祛风止痛,三药合用,能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,主治瘀血阻滞之胸痹心痛、高脂血症等症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9~12g。
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炮制品:生山楂、炒山楂、焦山楂、山楂炭等,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使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脾胃虚弱者慎用:山楂能刺激胃酸分泌,脾胃虚弱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症状。
孕妇慎用: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孕妇服用后可能引发流产。
胃酸分泌过多者忌用:山楂中的有机酸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,胃酸分泌过多者服用后可能加重胃部不适。
龋齿患者慎用:山楂中的有机酸对牙齿有一定的腐蚀性,龋齿患者服用后可能加重龋齿症状。
不宜与海鲜同食:山楂中的鞣酸与海鲜中的蛋白质结合,易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,引起腹痛、呕吐等症状。
八、炮制
山楂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和果柄,洗净,干燥。
炒山楂:取净山楂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颜色加深,取出放凉。
焦山楂:取净山楂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外表焦褐色,内部黄褐色,取出放凉。
山楂炭:取净山楂,置炒制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,取出放凉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山楂为圆形片,皱缩不平,直径1~2.5cm,厚0.2~0.4cm。外皮红色,具皱纹,有灰白小斑点。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。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,但核多脱落而中空。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。气微清香,味酸、微甜。
显微鉴别:果皮表皮细胞1列,类圆形,排列整齐,外被角质层,细胞中含橙黄色或橙红色颗粒状色素。果肉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。
十、贮藏
贮藏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贮藏方法:可采用缸贮法、沟贮法、冷库贮藏法等。其中,冷库贮藏法效果最佳,可保持山楂的新鲜度和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