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菊花的别名包括甘菊、金英、延寿客、节华、更生、金蕊、阴成、女茎、女华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菊花的入药部位为其干燥头状花序。通常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,阴干或焙干,或熏、蒸后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苦,微寒。
归经:归肺、肝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菊花具有散风清热、平肝明目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主治以下病症:
风热感冒、头痛眩晕;
目赤肿痛、眼目昏花;
疮痈肿毒。
五、相关配伍
菊花+枸杞子:增强清肝明目之效,用于肝肾阴虚、目暗昏花。
菊花+桑叶:协同疏散风热、清肝明目,用于风热感冒、目赤肿痛。
菊花+金银花:加强清热解毒之力,用于痈肿疔疮。
菊花+决明子:清肝明目、润肠通便,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、便秘。
菊花+夏枯草:清肝泻火、平肝潜阳,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5~10g。
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,或捣烂敷患处。
七、使用禁忌
气虚胃寒、食少泄泻者慎用。
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忌用。
对菊花过敏者禁用。
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慎用,缺乏充分研究数据。
低血压患者慎用,菊花有一定降血压作用。
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需谨慎使用,菊花可能影响血液凝结。
八、炮制
菊花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,筛去灰屑。
菊花炭:取净菊花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褐色,喷淋少许清水,灭尽火星,取出晾干凉透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亳菊: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,有时稍压扁呈扇形,直径1.5~3cm。舌状花数层,类白色,劲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黄色腺点;管状花多数,黄色,顶端5齿裂。
滁菊: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类白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贡菊: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1.5~2.5cm。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,斜升,上部反折,边缘稍内卷而皱缩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少,外露。
杭菊:呈碟形或扁球形,直径2.5~4cm,常数个相连成片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,平展或微折叠,彼此粘连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多数,外露。
显微鉴别:
- 粉末特征:可见T形毛、腺毛、花粉粒、冠毛、导管等。
理化鉴别:
- 薄层色谱法:鉴别绿原酸、木犀草苷等成分。
十、贮藏
贮藏条件:置阴凉干燥处,密闭保存,防霉,防蛀。
注意事项:避免高温高湿环境,防止霉变和虫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