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桑寄生别名较多,常见的有广寄生、寄生茶、桃树寄生、松树寄生等。其名称因寄生植物不同或地域差异而有所变化,但药用功效相似。
二、入药部位
桑寄生的入药部位为其带叶茎枝。一般在冬季至次春采割,除去粗茎,切段,干燥后即可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苦,平。
归经:归肝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补肝肾,强筋骨: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、筋骨无力等症。
祛风湿:适用于风湿痹痛,肢体麻木等症。
安胎:可用于胎动不安,习惯性流产等症。
降血压:现代研究显示,桑寄生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,可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独活、防风:治风寒湿痹,肢体麻木,腰膝酸痛。
配杜仲、续断:治肝肾不足,腰膝酸软,胎动不安。
配阿胶、艾叶:治胎漏下血,胎动不安。
配当归、川芎:治血虚兼风湿,肢体麻木,疼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捣敷。
七、使用禁忌
孕妇慎用:虽然桑寄生有安胎作用,但孕妇仍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:对桑寄生过敏者禁用,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低血压患者慎用:桑寄生有降压作用,低血压患者使用时应谨慎。
湿热痹证者慎用:桑寄生性温,湿热痹证者使用可能会加重症状。
八、炮制
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或段,干燥。
酒制:取净桑寄生片或段,喷酒拌匀,闷透,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,取出,放凉。酒制后可增强其补肝肾、强筋骨、祛风湿的作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桑寄生茎枝呈圆柱形,长3-4cm,直径0.2-1cm。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,具细纵纹,并有众多细小皮孔,小枝有棕红色细毛。质坚硬,断面不整齐,皮部红棕色,木部色较浅。叶对生,质薄而脆,大多破碎,具短柄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卵形,全缘,长3-7cm,宽2-4.5cm,表面黄棕色,成长叶两面无毛,幼嫩枝叶具褐色星状毛。气无,味淡,微涩。
显微鉴别:茎横切面可见表皮细胞长方形,外被角质层,皮层宽窄不均,维管束外韧型,韧皮部较窄,形成层不明显,木射线宽窄不一,髓部明显。叶横切面可见上、下表皮均具气孔,栅栏组织排列整齐,海绵组织排列疏松,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上、下两侧均有纤维束。
十、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