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,为常用中药,具有泻火除烦、清热利湿、凉血解毒等功效,但需注意其寒凉特性及配伍禁忌,以下为具体分析:

一、药性与归经

栀子性味苦、寒,归心、肺、三焦经。其苦寒之性可清泻三焦火邪,归经特点使其擅长清心火、利肝胆湿热、泻肺热。现代研究显示,栀子含栀子苷、黄酮类、熊果酸等成分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、保肝利胆等作用。

二、核心功效

  1. 泻火除烦

    适用于热病心烦、躁扰不宁,常配伍淡豆豉、黄连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栀子苷、熊果酸,具有镇静、解热作用。

  2. 清热利湿

    治疗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型肝炎、胆囊炎,多与茵陈、大黄同用。栀子能促进胆汁分泌及胆红素排泄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
  3. 凉血解毒

    用于血热妄行导致的鼻衄、尿血及疮疡肿毒,可配伍生地黄、黄芩。外用可研末调敷,缓解跌打损伤。

  4. 其他功效

    • 利胆:促进胆汁分泌及胆红素排泄,降低血中胆红素。

    • 降压:扩张血管,促进血液循环。

    • 镇静:作用于中枢神经,促进肌肉松弛。

    • 止血:炒炭后止血效果增强。

    • 消肿止痛:外用可缓解扭挫伤痛。

三、临床应用

  1. 热病心烦

    治疗发热、失眠等症,常与淡豆豉、黄连配伍。

  2. 湿热黄疸

    治疗肝炎、胆囊炎等,多与茵陈、大黄同用。

  3. 血热出血

    治疗鼻衄、尿血等,可配伍生地黄、黄芩。

  4. 疮疡肿毒

    外用可研末调敷,缓解红肿热痛。

  5. 扭挫伤痛

    外用可消肿止痛。

四、用法用量

  1. 内服:煎服常用量为6-10克,外用适量。炒炭后止血效果增强,但需避免长期大量服用。

  2. 炮制影响:生用偏于清热泻火,炒炭用偏于止血。

五、配伍禁忌

  1. 中药配伍禁忌

    • 黄连、黄芩:同服可能导致寒凉过度,引起消化不良、胃寒。

    • 大黄:同用可能导致腹泻及肠道不适。

    • 地黄:同服可能药效相互抵消,减弱疗效。

    • 麻黄:同服可能加重身体负担,导致心悸、出汗。

    • 当归:同服可能减弱栀子的清热解毒作用。

    • 厚朴:药性相反,同用易导致药效减弱或不良反应。

    • 温补类药物(如人参、黄芪):同用可能降低药效。

    • 黄柏:一起煎煮可能发生沉淀反应,制备注射液时不宜同用。

  2. 中西药配伍禁忌

    • 镇静药、麻醉药、β受体阻滞药:不宜配伍应用。

    • 阿托品、普萘洛尔:可消除或抑制栀子的降压作用。

  3. 食物禁忌

    与含铁丰富的食物(如红枣、桂圆)相克,鞣质会与铁离子结合,影响铁的吸收。

六、禁忌人群

  1. 脾胃虚寒、便溏者:不宜单用,易加重腹泻。

  2. 孕妇:慎用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  3. 阴血亏虚者:禁止使用。

  4. 过敏体质者:可能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荨麻疹等过敏反应。

  5. 肝肾功能不全者:长期大量使用可能造成肝肾功能异常,需定期监测。

  6. 女性经期:性寒可能导致月经延迟、经量减少或痛经。

七、不良反应

  1. 胃肠道不适:过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。

  2. 过敏反应: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、荨麻疹。

  3. 肝肾功能损伤: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。

  4. 月经影响:可能导致月经延迟、经量减少或痛经。

  5. 药物相互作用: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,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。

八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栀子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栀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