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  • 假苏鼠实姜芥线芥稳齿草荆芥穗四棱杆蒿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  • 地上部分(茎、叶、花穗),以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,或分别采收花穗与梗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微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肺经、肝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1. 功效

    • 解表散寒

    • 疏风止痛

    • 消炎解毒

    • 利咽止咳

    • 透疹止痒

    • 止血(炒炭后)

    • 镇静安神

  2. 主治

    • 感冒(尤其是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、发热、咳嗽)

    • 皮肤病(如麻疹、风疹、疮疡肿毒、皮肤瘙痒)

    • 出血性疾病(如便血、崩漏)

    • 风湿痹痛

    • 咽喉肿痛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配防风:加强祛风解表作用。

  2. 配薄荷:一气一血,加强解表发汗之效。

  3. 配僵蚕:祛风解表,治湿胜带下等症。

  4. 配白矾:祛风化痰,治风痰壅盛、小儿惊风。

  5. 配石膏:治风热头痛。

  6. 配槐花炭:祛风止血,治肠风下血。

  7. 配升麻炭:升清阳,止出血。

  8. 配大黄:清热通便。

  9. 配当归:治中风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煎汤:3~10克(一般用量),特殊情况可用至15克。

  • 入丸散:遵医嘱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或捣敷。

  • 注意事项: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,以免引起上火等不适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阴虚火旺、血虚血热者慎用。

    • 孕妇慎用,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。

  2. 配伍禁忌

    • 避免与鱼类、发物(如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海鲜)同食,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或中毒。

    • 避免与酒类同用,可能影响药效或引发中毒。

  3. 不良反应

    • 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
    • 对荆芥过敏者可能引起皮肤瘙痒、红肿、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。

八、炮制

  1. 荆芥:取原药材,除去残根、粗梗、杂质,抢水洗净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
  2. 炒荆芥:取荆芥段置炒药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黄色,取出,放凉。

  3. 荆芥炭:取荆芥段置炒药锅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黑褐色,内部焦褐色时,喷淋清水少许,灭尽火星,取出,晾干凉透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整体形态:茎呈方柱形,上部有分枝,长50~80厘米,直径0.2~0.4厘米。

    • 表面特征: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

    • 叶片与花穗:叶片多已脱落,残留的叶片展平后呈羽状深裂,裂片3~5,两面均被柔毛;穗状轮伞花序顶生,长2~9厘米,直径约0.7厘米,花冠多脱落,宿萼钟状,先端5齿裂,淡棕色或黄绿色,被短柔毛;小坚果棕黑色。

    • 气味与味道:气芳香,味微涩而辛凉。

  2. 饮片性状

    • 荆芥段:呈短段状,长约5~10毫米,茎为方柱形小段,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,切面类白色,有粉性。

    • 荆芥穗段:主要为花穗部分的切段,长1.5~2厘米,花穗圆柱形,表面淡棕色或黄绿色,宿萼钟状,具短柔毛,断面类白色,香气更为浓郁,辛味更重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干燥保存:将荆芥晒干后,放在密闭的容器内,定期检查,减少腐烂。

  • 密封保存:放在干燥环境中,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滋生,可用保鲜袋密封。

  • 阴凉干燥保存:减少水分流失和腐烂情况。

  • 冷藏保存:天气炎热时,可将荆芥放在冰箱内冷藏,减少水分流失和腐烂。

  • 防鼠害:采收过程中,将荆芥放在避光干燥的地方保存,减少鼠害。

十一、附图

饮片

中药-荆芥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