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桑白皮的别名有桑根白皮、白桑皮、桑皮、桑根皮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辛,性寒。
归经:入肺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具有清热泻火、利水消肿、止咳平喘等功效。
主治:
肺热咳喘,如咳嗽痰黄、咽喉肿痛等。
水肿胀满,如心源性水肿、肾炎水肿等。
目赤肿痛。
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、传染性肝炎、产后下血不止等病症。
五、相关配伍
与地骨皮配伍:桑白皮药性寒凉,可泻肺平喘、利水消肿;地骨皮性质偏寒,能利水、清肺火。二者配伍可宣肺散邪、降气化痰,用于治疗痰浊壅肺、宣降失司所导致的咳喘胸闷、痰多质黏等病证。
与茯苓皮配伍:茯苓皮性味平和,能利水渗湿消肿。二者配伍可增强利水消肿的作用,适用于水肿以及小便不利的患者。
与葶苈子配伍:葶苈子药性偏寒且峻猛,能泄肺中水气以及痰涎。二者配伍可增强泻肺平喘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,多用于治疗肺热喘咳以及痰黄或皮肤水肿等病证。
与车前子配伍:桑白皮用于治疗肺热痰喘、头面浮肿等病证;车前子多用于湿热下注膀胱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以及淋漓涩痛等病证。二者合用,既可以治疗肺热咳嗽、上肢水肿等证,同时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水肿以及小便不利等证。
与其他中药材配伍:还可与黄芩、桑叶、瓜蒌、陈皮、阿胶等中药材配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一般用量为9 - 15g,也有说法为6 - 12g或2 - 5钱;或入散剂。
外用:捣汁涂或煎水洗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肺虚无火、小便多及风寒咳嗽者忌服。
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,以免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。
低血压患者应慎用,因其具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。
对桑白皮过敏者禁用,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,如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等。
饮食禁忌:服用桑白皮期间,应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以免影响药效。
八、炮制
采挖树根:选择生长年限足够的桑树,通常在秋季或春季采挖根部,挖取时注意保留主根和侧根,避免损伤内部组织,新鲜根部需及时处理,防止霉变或有效成分流失,根部采挖后需去除泥土和杂质,确保原料洁净。
刮除外皮:新鲜桑树根外层为粗糙栓皮,需用刀具刮除干净,刮皮时力度均匀,避免损伤内部白色韧皮部,刮皮后立即进行下一步处理,防止氧化变色。
切段晒干:将刮净的桑根切成10 - 15厘米的段状,置于通风处阴干或阳光下晒干,期间定期翻动确保均匀干燥,完全干燥的标准是材质变脆、断面呈白色。
蒸制软化:将干燥桑根段蒸制1 - 2小时,使纤维软化便于切片,蒸制温度控制在80 - 90℃,避免高温破坏有效成分,蒸后趁热整理形态,冷却后质地柔韧不易碎裂。
切片炮制:软化后的桑根切成2 - 3毫米薄片,晒干或低温烘干。炮制方法包括蜜炙、麸炒等,蜜炙可增强润肺功效,麸炒能缓和药性。
九、鉴别
正品特征:
外观: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,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,长短宽窄不一,厚度约1 - 5毫米。
颜色:外表面淡黄色或近白色,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的斑点,较平坦,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;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,平滑,有细纵纹,或纵向裂开,露出纤维。
质地:体轻,质韧,难折断,易纵裂,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。
气味:闻之微有豆腥气,口尝味甘微苦。
伪品特征(以柘树皮为例):
外观:与正品相似,但厚度较薄,多在1 - 2.5毫米左右。
颜色:外表面多为灰白色,比较粗糙,有横向皱纹及颗粒状突起,有的还残留橙黄色的栓皮;内表面灰白色,有侧根痕穿孔。
质地:皮亦难折断,但折断的断面略带纤维性。
味道:闻之气微,无豆腥气味,口尝味微苦涩。
十、贮藏
一般桑白皮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炙品:密闭贮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