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大黄别名众多,常见的有将军、黄良、火参、肤如、蜀大黄、锦纹大黄、牛舌大黄、锦纹、生军、川军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大黄的入药部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、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肝、心包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泻下攻积,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,利湿。

  • 主治:积滞便秘,血热吐衄,目赤咽肿,热毒疮疡,烧烫伤,瘀血诸证,湿热痢疾、黄疸、淋证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大黄配生石膏:气血两清,内泄外透,共奏清泄实热之功。

  2. 大黄配生地黄:清热养阴而不伤正,凉血止血而不留瘀。

  3. 大黄配代赭石:平肝凉血,化瘀止血,对于肝火上冲、气火上逆所致的出血症状有良好疗效。

  4. 大黄配赤芍:既能清热泻火通便,又能化瘀消癥散结。

  5. 大黄配龙胆:清泄肝胆实火,除胃肠之伏火积热,治疗肝胆郁热上炎之胸胁疼痛、口苦耳聋、目赤肿痛,肝胆湿热之黄疸,胃肠积热之口臭咽干、腹胀便结,以及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等。

  6. 大黄配漏芦:清热解毒功效增强,专泻脏腑实火而凉血解毒。

  7. 大黄配白芷: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之功。

  8. 大黄配当归:有活血祛瘀、消肿止痛之功。

  9. 大黄配枳实:共奏泻热除积、利气消痞之功,治疗气滞食停之胃脘痞满、腹胀疼痛、大便秘结等。

  10. 大黄配肉桂:相互制约,相互促进,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,对于脾胃虚寒、便秘难解有显著改善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成人常用剂量:对于一般通便作用,成人通常使用3~15克的大黄,以煎汤或研末冲服的形式。剂量宜从小剂量开始,根据需要逐渐增加。成人通常每日使用量为3~12克。

  • 儿童用量:应特别谨慎,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大黄。在必要情况下,必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安全剂量,用量需减半或遵医嘱。

  • 使用时间:一般建议在饭后服用,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。对于急性便秘患者,可适量调整服用时间以增加效果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孕妇禁用:大黄具有活血作用,孕妇服用可能引起流产。

  • 哺乳期女性慎用:因其泻下成分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。

  •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:大黄可加重病情。

  • 月经过多者应避免使用

  • 儿童应慎用:儿童对药物反应敏感,需尤其小心。

  • 不宜长期使用: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肠道依赖性和电解质失衡,如低钾血症,引发疲乏无力、心律不齐等问题。

  •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:大黄与某些西药存在相互作用,如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加重电解质丢失,与其他泻药合用则可能导致过度泻下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大黄(生军):原药材洗净,润透,切片,晾干或低温干燥,泻下作用较强。

  2. 酒大黄(酒军):大黄片用黄酒拌匀,闷润至透,文火加热,炒干。大黄酒炒后,其力稍缓,并能引药上行,可清上焦实热。

  3. 熟大黄(熟军、制军):取大黄片或块,用黄酒拌匀,稍闷,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为度,干燥。酒炖后,泻下作用缓和,能减轻或消除腹痛等副反应,并能引药上行,下达小肠膀胱,更好发挥清热解毒作用。

  4. 大黄炭:大黄片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。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,并有凉血、化瘀、止血之功,多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。

  5. 醋大黄:大黄片用米醋拌匀,闷润至透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放凉。醋大黄消积化瘀,治痃癖,化脾积血块。

  6. 蜜大黄:先将蜂蜜置锅内,加热至沸,加入大黄片,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外观特征:大黄为棕褐色或深黄褐色的块状物,通常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。其表面光滑,有时会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纹路或白色的结晶物质。

  • 质地特征:大黄的质地坚硬,有一定的韧性,其可以用刀具或手指压碎,但很难完全粉碎。大黄的断面呈现为深黄色或棕色,有时会有一些纤维状的组织。

  • 气味特征:大黄有一种特殊的草木味道,气味较为浓烈,有时还会带有一些苦涩的味道。

  • 口感特征:大黄的口感较为苦涩,咀嚼时会有一定的纤维感,其涩味相对较强,有时会给人一种干燥的感觉。

  • 吸湿性特征:大黄具有一定的吸湿性,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湿气而变软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温度:大黄应储存在阴凉的地方,理想温度在10~20摄氏度之间,高温会影响其质量。

  • 湿度控制:环境湿度应保持在50%~70%,湿度过高易导致发霉变质。

  • 避免光照:应选择避光的环境储存,光照可能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分解。

  • 防虫处理:可放置适量的防虫剂,如樟脑丸,但要注意避免与大黄直接接触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大黄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大黄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大黄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