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钩藤别名勾丁、双勾藤。
二、入药部位
钩藤的入药部位为茜草科植物钩藤、大叶钩藤、毛钩藤、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甘,性凉。
归经:归肝经、心包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热平肝,息风定惊。
主治: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、感冒夹惊、惊痫抽搐、妊娠子痫、高血压等病症。此外,钩藤还具有降压、镇静、解热、抗血栓形成等作用。
五、相关配伍
钩藤+天麻:增强清热平肝作用,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、目眩等症状。
钩藤+桑叶:改善肝火上攻、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、目赤等症状。
六、用法用量
煎服:一般每日剂量为10~15克。与其他中药材一起放入锅中,加水煮沸,然后小火煮30~40分钟,过滤取汁饮用。
泡茶:将3~5克干燥的钩藤放入杯中,加入开水冲泡,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。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蜂蜜或冰糖调味。
外用:将钩藤研磨成细粉,混合适量温水调制成糊状,敷于患处,主要用于缓解皮肤瘙痒或局部炎症。
七、使用禁忌
不适用于人群:脾胃虚寒、阳气虚衰、外感风寒者不宜服用钩藤,可能加重症状。
饮食禁忌:用药期间应避免寒凉食物,如螃蟹、冷饮,以免影响脾胃。
煎煮禁忌:钩藤不宜久煎,以免有效成分挥发,影响药效。
特殊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女性使用钩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注意用药剂量,以免影响胎儿或身体健康。
八、炮制
鲜品炮制:切成5~7分长,投入蒸笼内,蒸上汽后取出晒干,筛去叶,备用。
干品炮制:拣去杂质,摘去无勾的藤梗,抢水洗净灰尘,捞起晒干。
九、鉴别
正品性状:
钩藤: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,长2~3cm,直径0.2~0.5cm。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,光滑无毛;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,被黄褐色柔毛。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(不育花序梗),或仅一侧有钩,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;钩略扁或稍圆,先端细尖,基部较阔;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。质坚韧,断面黄棕色,皮部纤维性,髓部黄白色或中空。
大叶钩藤:茎枝呈方柱形,四面有纵凹陷。钩端有的膨大如珠,钩基部圆或扁平,长达2.5cm。表面灰棕色,密被褐色或锈褐色长柔毛,节处更密。
毛钩藤:茎枝呈方柱形或圆柱形,四面微呈纵凹陷。钩端渐尖,钩基部圆或微扁平,长1~1.8cm。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,粗糙,有疣状突起,并密被淡黄色长粗毛,尤以钩尖端为多。
华钩藤:茎枝多呈方柱形,直径0.2~0.4cm。节上有时有全缘的托叶宿存。钩端渐尖向内卷,基部扁阔,长1~2.5cm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。
无柄果钩藤:茎枝多呈方柱形,四面微有纵凹陷。钩端渐尖,钩基部扁平。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,有稀疏的白色柔毛,钩尖端及节处较密。
伪品性状:
攀茎钩藤:茎枝呈方柱形,四面微有纵凹陷。钩渐尖,顶端微膨大,基部稍扁平,长1~2cm。表面棕黄色或棕红色,密被黄棕色或白色长柔毛,尤以钩尖端及茎节处更密。
披针叶钩藤:茎枝多呈方形,具狭翅,节上常有卵状三角形托叶二裂。钩端稍呈乳头状膨大,钩基部扁平。
十、贮藏
贮存条件:库房要干燥,不能漏水积水。仓库应具备透风除湿设备,木质货架与墙壁的距离不得少于1m,底层货位距离地面不得小于20cm。入库钩藤水分不得超过8.6%,不得与有损钩藤质量的物质混贮。
运输要求:在运输的过程中不得与农药、化肥等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混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