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细辛别名众多,包括小辛、细草、少辛、细条、绿须姜、独叶草、金盆草、万病草、卧龙丹、铃铛花、四两麻、玉香丝、白细辛、盆草细辛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细辛的入药部位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、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,温,小毒。
归经:归肺、肾、心、肝、胆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解表散寒、祛风止痛、通窍、温肺化饮。
主治:风寒感冒、牙痛、头痛、鼻渊、肺寒咳嗽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。细辛能促进体内血液循环,增强免疫力,缓解疼痛,对头痛、牙痛、风湿痹痛有一定改善效果,还可疏通鼻窍,治疗鼻渊,入肺经可温煦肺脏,促进水液运行,治疗肺寒咳嗽。
五、相关配伍
辛夷:增强温肺化饮作用,降低体内寒气,改善头痛、鼻塞等症状。
黄芪:增强体内阳气,降低敏感度。
白芷:帮助身体排出风寒湿邪,起到止痛作用。
五味子:起到温肺化痰、止咳平喘的效果,降低敏感度。
乌梅:起到止痛生津、止咳的作用,帮助降低敏感度。
高良姜:帮助身体祛除风寒湿邪,起到止痛效果,有助于降低敏感度。
肉桂:帮助身体缓解寒气,改善痛经、心腹冷痛、寒疝作痛、肾虚腰痛、阳痿宫冷等病症。
六、用法用量
煎服:1~3g。
散剂:每次服0.5~1g。
七、使用禁忌
人群禁忌:阴虚阳亢头痛、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;儿童注意缺陷障碍(儿童多动症)患者忌用;红眼病患者忌用;高血压病患者忌长期服用;白内障患者忌用;老年人、婴幼儿不宜长期服用;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服用;溃疡病患者忌用;痤疮患者忌用;脂性皮炎患者忌用;胃肠蠕动减慢、腹胀便秘者不宜长期服用;喉癌、胰腺癌患者忌用;孕妇忌用。
配伍禁忌:不宜与藜芦同用,恶狼毒、山茱萸、黄芪,畏消石、滑石。
八、炮制
净制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抢水洗净,稍润,切段,晾干。
蜜炙:取炼蜜,用适量开水稀释后,加入净细辛段拌匀,闷透,用文火加热,炒至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细辛段每100kg,用蜜25kg。
九、鉴别
根茎鉴别:正品细辛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,俗称“疙瘩丁”,表面灰棕色,粗糙且有环形的节,节间短,形如紧密排列的小疙瘩;节上生有细长的根,根直径约0.1cm,表面具皱纹,质脆易断。伪品杜衡根茎节间较长,表面环节不明显,根较粗壮,直径约0.2cm,且根的数量较少,常呈丛生状。部分伪品(如华细辛混淆品)根茎颜色偏黄棕色,质地较软。
叶片鉴别:正品细辛多带有基生叶,完整叶片呈心形或卵状心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深心形,全缘;叶面深绿色,背面灰绿色,两面均被柔毛,叶柄细长。伪品单叶细辛叶片虽也为心形,但叶片较小,且表面光滑无毛,叶柄较短,气味微弱。撕开叶片,正品会渗出少量黏液,且散发浓烈而独特的辛香气味;伪品气味淡或刺鼻。
气味鉴别:正品细辛气味浓烈芳香,味辛辣,嚼之有麻舌感(但需谨慎尝试,避免过量中毒)。伪品气味淡,甚至带有霉味或其他刺激性异味,无明显辛香与麻舌感。
十、贮藏
细辛必须堆放于凉爽避光的专用库房中,温度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防止温度过高导致挥发油散失或走油。堆垛时不能过于紧密或重压,以免破坏细辛药材的含油组织。细辛需保持一定的干燥和疏松状态,避免吸潮、挤压等情况的发生。库房内应保持凉爽避光,地面为水泥光面,具有防潮、防鼠、防虫等功能。货架与地面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,不能低于0.8米,货架离墙壁也要留有0.3米的距离。库房在使用前需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工作,并在使用前半个月进行通风换气。消毒完成后,需等待一周左右的时间,待库房内没有异味后才能关好门窗备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