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细辛别称众多,如华细辛、北细辛、小辛、少辛、细草、独叶草、金盆草、烟袋锅花、细参、盆草细辛、白细辛、辽细辛、草细辛等。这些别名多因产地、形态或药性而得名,例如“北细辛”特指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品种,“小辛”“少辛”则因其植株细小且辛味明显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古籍中均有记载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细辛的入药部位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、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。传统用法中,部分地区曾有全草入药记载,但因细辛全株含黄樟醚等有毒成分,现代药典明确要求去除地上部分,仅保留地下根茎及根,并通过规范炮制进一步降低毒性风险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细辛性温,味辛,归心、肺、肾经。其温性可驱散体内寒气,辛味能发散行气、促进气血流通,入心经可温通心阳、缓解心胸疼痛,入肺经可散寒解表、止咳平喘,入肾经可温补肾阳、改善腰膝冷痛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1. 散寒止痛: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恶寒发热、头痛鼻塞,常配伍麻黄、附子等;对寒邪或风冷导致的头面部疼痛(如偏头痛、龋齿痛)有缓解作用,可外敷或配伍白芷、川芎等。

  2. 温肺化饮:针对肺寒停饮引起的咳嗽痰多、痰稀色白,常与干姜、五味子同用,如小青龙汤。

  3. 通窍祛风:可改善鼻窍不通、慢性鼻炎等,多与辛夷、苍耳子配伍;外用时研末吹鼻或煎汤熏洗;还可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导致的关节疼痛、屈伸不利,常与羌活、独活等同用。

五、用法用量

细辛一般煎服用量为1~3克,散剂每次服0.5~1克。内服需严格遵循药典规定,不可自行增减用量或长期服用。

六、炮制方法

  1. 净制:去除杂质、泥沙及非药用部位,保留干燥根茎,洗净后阴干或低温干燥,避免暴晒导致挥发油流失,将干燥根茎切成长约1~2厘米的段,便于煎煮或制剂。

  2. 炮炙

    • 蜜炙:细辛段与炼蜜拌匀,文火炒至不粘手,润肺止咳作用增强,适用于肺寒咳嗽。

    • 酒炙:用黄酒浸润后炒干,增强活血通络功效,多用于风寒痹痛。

    • 醋炙:以米醋拌匀后炒制,缓和辛散之性,适合虚证患者。

七、使用注意

  1. 品种鉴别:细辛品种较多,可能误将马蹄香等当作细辛使用,需注意鉴别,避免因毒性及药效差异影响身体健康。

  2. 剂量控制:严格掌握药物剂量,剂量过小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,剂量过大则可能产生不良反应。

  3. 适应证把握:细辛可治疗风寒感冒、肺寒咳喘、头痛、牙痛等病症,但风热感冒患者不宜使用,以免影响病情恢复。

  4. 配伍禁忌:细辛不宜与藜芦同用,二者存在“十八反”配伍禁忌。

  5. 特殊人群:孕妇、阴虚阳亢者、肾功能不全者慎用。

  6. 毒性控制:细辛含马兜铃酸类成分,过量可能引起肝肾损伤,内服需久煎以降低毒性。

  7. 储存条件:炮制后需密封避光保存,防潮防挥发油散失。

八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细辛-药材.jpg

中药-细辛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