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牛蒡子的别名包括大力子、恶实、鼠粘子、黍粘子、毛然然子、黑风子、毛锥子、牛子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牛蒡子的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、苦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疏散风热、宣肺透疹、解毒利咽、润肠通便、消肿散结。

  • 主治:用于风热感冒、温病初起、麻疹不透、风疹瘙痒、咽喉肿痛、痄腮、丹毒、痈肿疮毒等病症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桑叶:配伍可疏散风热、宣肺化痰止咳,缓解风热感染引起的咳嗽、咳痰等症状。

  • 金银花:搭配能清热解毒,用于治疗扁桃体炎,缓解感冒症状。

  • 决明子:二者合用可增强润肠通便效果,适用于热结便秘或肠燥便秘。

  • 连翘:配伍可消炎止痛、祛风止痒,改善心肺火旺导致的口舌生疮、牙龈肿痛等症状。

  • 甘草:共同使用可治疗肺经风热、热毒上炎引起的咽喉肿痛,如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等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通常每次使用量为6至10克,可磨成粉末或捣碎后煎煮,与适量水一起煮沸后饮用。也可用于泡茶,与其他草药混合以增强保健效果。

  • 外用:可做成敷贴,用于皮肤炎症或肿胀部位,但需经过专业人士指导以防止过敏反应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脾胃虚寒者:服用后可能加重脾胃虚寒症状,引起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不适。

  • 滑肠者:可能导致滑肠病症加重,引起腹泻、腹痛、水样便等不适。

  • 孕妇:牛蒡子具有滑利功效,可能引起滑胎,严重时可能导致流产。

  • 药物配伍:应避免与其他中药混用,特别是温补类药物,以免影响药效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生牛蒡子:取原药材,筛去灰屑及杂质,用时捣碎。长于疏散风热,解毒散结,用于风温初起、痄腮肿痛、痈毒疮疡。

  • 炒牛蒡子:取净牛蒡子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鼓起,有爆裂声,略有香气逸出时,取出晾凉,用时捣碎。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,以免伤中,并且气味香,宣散作用更佳,长于解毒透疹、利咽散结、化痰止咳,用于麻疹不透、咽喉肿痛、咳嗽气喘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正品性状:呈长倒卵形,略扁,微弯曲,长5~7毫米,宽2~3毫米。表面灰褐色,带紫黑色斑点,有数条纵棱,通常中间1~2条较明显。顶端钝圆,稍宽,顶面有圆环,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;基部略窄,着生面较淡。果皮较硬,子叶2,淡黄白色,富油性。气微,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。

  • 伪品性状:如大鳍蓟,果实呈长倒卵形,长约4~5毫米,宽约2毫米,表面灰白色,有数条不明显的纵棱,棱间有隆起的波状横纹。顶端钝尖,有一类圆形或类方形的环,中央有点状花柱残迹,基部较窄。果实的果皮坚硬,不易破碎,断面不平坦,可见半透明白色胚乳。闻之亦气微,口尝味苦,无麻舌感。

十、贮藏

置通风干燥处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牛蒡子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牛蒡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