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石菖蒲亦省作“石蒲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石菖蒲的入药部位是根茎。根茎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,是石菖蒲药效的主要来源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苦。
归经:归心、胃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开窍豁痰、醒神益智、宁心安神、化湿开胃。
主治:神昏癫痫、健忘失眠、食欲不振、胸闷咳嗽、痰多、湿浊中阻、气血亏虚等症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伍郁金:增强开窍宁神、化湿和胃、活血止痛的功效,适用于气滞血瘀、痰瘀互结、痰热蒙蔽心窍导致的神昏谵语等症状。
配伍苍术:主要用于健脾和胃,治疗湿浊中阻、气血亏虚的病症,改善胃脘部胀满、疼痛等症状。
配伍桂枝:宣散肺中寒邪、开阔肺气,适用于寒邪伤肺、肺气不利的情况,如失音不语等症状。
配伍茯苓、半夏、胆南星:用于痰厥癫痫、神昏等症状,通过化痰开窍,醒神作用显著。
配伍远志、茯苓:对于痰湿壅阻引起的健忘耳聋,能化湿豁痰,宁神益智。
六、用法用量
泡水饮:取适量石菖蒲片(每次3-5克),放入沸水中浸泡,简便易行,可作为日常保健饮品,但需注意控制用量。
煎汤服用:将石菖蒲切片(每次5-10克),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,加水煎煮约30分钟至1小时,多用于配合其他中药材进行综合治疗。
研磨成粉:将干燥的石菖蒲研磨成细粉(每次0.5-1克),可直接吞服或与温水调服,适合需要长时间服用的情况。
外用:有时石菖蒲也被制成贴剂,用于缓解局部不适,但需专业人士指导。
七、使用禁忌
配伍禁忌:不能与麻黄、地胆等药物同时服用;西药方面,通常不能与硫酸亚铁、乙酰胆碱等药物同时使用。
饮食禁忌:不能够与羊肉、菠菜、海带等食物同用。
用量控制:过量可能引起副作用,如恶心、呕吐,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。
八、炮制
石菖蒲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,筛去灰屑。
鲜石菖蒲:取新采鲜药,剪去叶片和须根,洗净,切段,用时捣绞取汁。
米泔水制菖蒲:取石菖蒲片,加米泔水浸透,取出,置锅内,用文火炒干。
麸炒石菖蒲:取麦麸撒于热锅内,待麸皮冒烟时,倒入净石菖蒲片,用中火炒至麸焦药黄,取出,筛去麦麸,放凉。石菖蒲每100kg,用麸皮12.5kg。
姜制石菖蒲:取石菖蒲片加姜汁拌匀,润透,置锅内,用文火炒干。石菖蒲每100kg,用生姜12.5kg。
酒石菖蒲:取石菖蒲片加黄酒拌匀,闷润置锅内,用文火炒干。石菖蒲每100kg,用黄酒10kg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石菖蒲呈扁圆柱形,多弯曲,常有分枝,长3~20cm,直径0.3~1cm。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,粗糙,有疏密不匀的环节,节间长0.2~0.8cm,具细纵纹,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;叶痕呈三角形,左右交互排列,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。质硬,断面纤维性,类白色或微红色,内皮层环明显,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。气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
混淆品鉴别:石菖蒲常见的混淆品有水菖蒲、建菖蒲、藏菖蒲等。水菖蒲形似石菖蒲,但较粗泡,断面海绵样,皮层显小空洞,气味较淡薄;建菖蒲则较水菖蒲略小,全枝各段粗细不均,节较密,断面粉红色;藏菖蒲似水菖蒲而节稀疏、鳞片不突出,圆形根痕粗大稠密,断面粉棕色。
十、贮藏
石菖蒲在贮藏过程中要保持干燥、通风、避光的环境,避免潮湿、高温等因素影响其品质,可将采收后的石菖蒲晒干或烘干后进行贮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