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白茅根别名包括茅根、兰根、茹根、地菅、地筋、兼杜、白茅菅、白花茅根、丝茅、万根草、茅草根、地节根、坚草根、甜草根、丝毛草根、寒草根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白茅根以根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甘,性凉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胃、膀胱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、凉血止血、清肺胃热、生津止渴等功效。

  • 主治:用于治疗出血症(如吐血、咯血、尿血、鼻出血等)、胃热呕吐、肺热咳喘、湿热黄疸、热毒淋证、水肿、热病烦渴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苎麻根:苎麻根性味甘寒,归心肝经,入血分,凉血止血、安胎、解毒、利尿;白茅根归肺、胃、膀胱经,善清肺胃膀胱之热而凉血止血,清热利尿,清泄肺热,清胃止呕,利湿退黄,二者配伍可增强凉血止血、清热利尿之效。

  • 配薏仁:薏仁性微寒,能健脾利湿,与白茅根同食,可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,对体内湿热较重、小便不利的情况较为有益。

  • 配枸杞子:枸杞子性平,味甘,有滋补肝肾、明目润肺的作用,与白茅根结合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清热与滋补的效果。

  • 配蜂蜜:蜂蜜性平,味甘,具有润肺止咳、补中益气的作用,将白茅根与蜂蜜结合食用,可以缓和白茅根的寒凉之性,使口感更加温和,适合脾胃虚寒的人群,同时增强润肺止咳的效果。

  • 配芦根:芦根具有清热生津、除烦利尿的特性,与白茅根搭配,能够清热生津,适合夏季饮用,能缓解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
  • 配黄芪:黄芪是补气的良药,与白茅根的清热利尿功效相结合,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排除多余水分和毒素,还能缓解因气虚引起的出血症状,如牙龈出血、鼻出血等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10 - 30g,鲜品30 - 60g;或捣汁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孕妇慎用:白茅根性寒,具有利尿作用,可能刺激子宫收缩,增加流产风险,且其药理成分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,尤其在妊娠早期需格外谨慎。

  • 脾胃虚寒者不宜:白茅根性寒凉,脾胃虚寒者服用后易加重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脾胃功能较弱者无法有效运化寒性药物,可能导致阳气受损。

  • 过敏体质者禁用:部分人群对白茅根中的成分过敏,服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、红肿或呼吸困难等症状,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,危及生命。

  • 不宜长期大量服用:白茅根具有利尿作用,过量服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,引发低钾血症等问题,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肾脏功能,尤其对肾功能不全者风险更高。

  • 避免与寒凉药物同食:白茅根与寒性药物如黄连、栀子等同服,可能加重寒凉之性,导致脾胃不适或阳气受损,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白茅根:取原药材,微润,切段,干燥,筛去碎屑。

  • 茅根炭:取茅根段,置炒制容器内,用中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黑色,喷淋少许清水,灭尽火星,取出,晾干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正品白茅根:呈细长圆柱形,直径0.2 - 0.4cm,外表呈黄白色或淡黄色、微有光泽,表面可见粗而浅的纵皱纹,节间距在1.5 - 3cm之间,质轻而柔韧,断面皮部有多数裂隙,有如车轮状,中柱淡黄色或中空,易与皮部剥离,气微,味微甜。

  • 伪品白草根茎:呈稍弯曲的圆柱形或扁圆柱形,直径0.15 - 0.25cm,明显比白茅根细小,且髓部空洞比较大,外表为淡黄色,表面的纵皱纹极不明显,手感比较光滑,节部稍微有点膨大,质硬而脆,断面皮部无裂隙,中央部多有白色髓心,很少有中空,口尝基本上没有甜味。

  • 伪品荻草根茎:呈弯曲的扁圆柱形,直径0.25 - 0.5cm,髓部中空,外表为黄白色、略有光泽,表面略见纵纹,节部常有极短的毛茸,常有侧芽,质硬而脆,断面皮部裂隙极少,皮部紫红色,断面淡黄色,中心有一小孔,小孔周围粉红色。

  • 伪品光孚茅香根茎:呈扁圆柱形,直径0.15 - 0.3cm,比正品细小,髓部空洞较大,根茎外表为棕色或棕红色、无光泽,表面可见细纵纹不明显,节部凸起,有明显的须根痕,节间距在2 - 4cm之间,质柔软而松泡,断面皮部无裂隙,折断可见纤维,中心孔隙较大,带有香味,甜度也非常淡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鲜白茅根:适宜在低温环境中储存,保鲜室的温度一般在0 - 4摄氏度,更适合存放鲜白茅根,能较好地保持其品质。应尽量保证储存环境干燥,避免受潮发霉,确保包装袋密封完好,防止外界湿气和杂质进入,放在冰箱冷藏室靠里的位置,避免频繁开关冰箱门导致温度波动。虽然保鲜室能延长其保存时间,但存放近两个月仍可能影响其质量,建议定期检查,尽量在短时间内使用完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白茅根-原态.jpg

饮片

中药-白茅根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