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枇杷叶别名包括巴叶、芦桔叶、蜜枇杷叶、炙枇杷叶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枇杷叶的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苦、微辛,性微寒。
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肺止咳,降逆止呕,清热化痰,润肺止渴。
主治:
呼吸系统疾病:肺热咳喘、痰稠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哮喘、肺炎等。
消化系统疾病:胃热引起的呕吐、口渴、心烦等。
其他:热病烦渴、霍乱吐利、五噎、小便淋涩或不利、夏季小儿皮肤热疮、鼻赤、肺风粉刺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川贝母: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,适用于肺热燥咳、干咳少痰。
配甘草:增强止咳化痰作用,适用于咳嗽痰多。
配杏仁:润肺止咳平喘,适用于日常养生及感冒咳嗽季节。
配陈皮:止咳又润肠,适用于胸闷咳嗽、咽喉痛及便秘。
配桑叶:治肺热咳嗽,适用于秋冬季节干咳。
配半夏、茯苓、生姜:增强和胃止呕作用,适用于胃气上逆、恶心呕吐。
配麦冬、竹茹、芦根:清胃热、止呕逆,适用于胃热口渴、呕哕。
配煅石膏、炒杏仁、麦冬、阿胶:清燥润肺,适用于燥邪伤肺或肺阴亏损。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9 - 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,鲜品15 - 30g;或熬膏,或入丸、散。入汤剂需包煎。
七、使用禁忌
风寒咳嗽者慎用:枇杷叶性微寒,可能加重寒邪,导致咳嗽迁延不愈或症状加重。
胃寒呕吐者慎用:枇杷叶的寒凉性质可能刺激胃部,加重胃寒症状。
阴虚燥咳者慎用:枇杷叶的寒性可能耗伤阴液,长期使用可能加重阴虚症状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:部分人群可能对枇杷叶中的挥发油或苷类成分过敏,出现皮肤瘙痒、红疹、呼吸困难等。
孕妇慎用:枇杷叶的药理作用可能对子宫产生刺激,尤其是妊娠早期,存在潜在流产风险。
八、炮制
枇杷叶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枝梗,刷净绒毛,喷淋清水,润软,切丝,干燥。
蜜枇杷叶: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,加入枇杷叶丝中拌匀,闷润,用文火炒至老黄色,不粘手时,取出,摊晾,凉透后及时收藏。枇杷叶每100千克用炼蜜20千克。
九、鉴别
正品枇杷叶:呈长圆形或倒卵形,长12 - 30cm,宽4 - 9cm。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疏锯齿,近基部全缘。上表面灰绿色、黄棕色或红棕色,较光滑;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,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,侧脉羽状;叶柄极短,被棕黄色绒毛。革质而脆,易折断。气微,味微苦。
伪品广玉兰叶:形状、大小和枇杷叶相仿,但叶边缘全缘,上表面灰绿色,光滑而有光泽,下表面浅黄色,密被锈色短茸毛,主脉在下表面突起,侧脉不突起,叶柄长1 - 1.5厘米。
伪品大花五桠果叶:干燥叶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15 - 40厘米,宽7 - 15厘米,先端钝圆,偶有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疏小齿,上表面棕褐色,仅叶脉疏被短毛,下表面棕色,被浅棕红色短粗毛,主脉明显突起,侧脉羽状;叶柄长2 - 4厘米,被浅棕红色粗毛;叶片亦革质;闻之气微,口尝味微涩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