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石膏的别名较多,常见的有细石、细理石、软石膏、寒水石(需注意,部分地区“寒水石”可能指其他矿物,但石膏在古籍中亦称寒水石)、白虎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,主要入药部位为其矿石。通常采挖后,除去泥沙及杂质,打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辛,大寒。
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煅用可敛疮生肌,收湿,止血。
主治:
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。
肺热喘咳。
胃火亢盛,头痛,牙痛。
疮疡不敛,湿疹瘙痒,水火烫伤(煅用)。
外伤出血(煅用)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知母:增强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之力,用于外感热病、高热烦渴、脉洪大有力者,如白虎汤。
配麻黄:麻黄宣肺平喘,石膏清肺热,一宣一清,用于肺热喘咳,如麻杏石甘汤。
配犀角(现多用水牛角代替)、玄参:清热凉血,用于气血两燔、高热发斑者,如化斑汤。
配黄柏、青黛:清热燥湿,收湿敛疮,用于湿热侵袭肌表所致的湿疹。
煅石膏配黄灵药:清热去腐,提脓拔毒,用于疮痈溃后脓毒未尽者,如九一丹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生石膏一般用量为15~60克,先煎。煅石膏多外用,适量研末撒敷患处。
注意:石膏质地坚硬,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故需先煎以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。
七、使用禁忌
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:石膏大寒,易伤脾胃阳气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用量不宜过大: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胃寒、食欲不振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
孕妇慎用:石膏性寒,孕妇使用需谨慎,以免影响胎儿。
八、炮制
生石膏:取原药材,洗净,干燥,打碎,除去杂石,粉碎成粗粉。
煅石膏:取净石膏块,置无烟炉火或耐火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煅至红透,取出,凉后碾碎。煅石膏清热力较缓,而收湿、生肌、敛疮、止血力强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生石膏:为长块状、板块状或不规则的块状,白色、灰色或淡黄色,纵断面呈纤维状或板状,并有绢丝样光泽,半透明。体重,质硬而松,易打碎,常顺纵纹裂开。无臭,味淡。
煅石膏:为白色粉末或酥松块状物,纹理破坏,表面透出微红色的光泽,崩裂处表面变黯,不透明。体较轻,质软,易碎,捏之成粉。无臭,味淡。
显微鉴别:生石膏在显微镜下可见纤维状晶体,煅石膏晶体结构则疏松而无规则。
十、贮藏
贮藏条件:石膏应贮藏在干燥、通风、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。
注意事项:
石膏易吸潮变软,应及时封口保存,防止与其他药材混放。
石膏应避免与易挥发的油类药材一起存放。
石膏有较强的吸附能力,应注意不要将其与有毒有害物质一起存储。
石膏易碎,应轻拿轻放,避免破损。
石膏一旦开封应尽快使用,以免影响效果。应定期检查石膏的保存状态,如有变化应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