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独活别名众多,常见的有胡王使者、独摇草、独滑、长生草、川独活、肉独活、巴东独活、大活、山大活、玉活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独活是伞形科当归属植物重齿当归的干燥根,根头以及主根粗短略呈圆柱形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独活性微温,味辛、苦,归肝、肾、膀胱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具有祛风除湿、通痹止痛、解表、活血舒筋等功效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风寒湿痹:尤其适用于下肢痹证,如腰膝疼痛、关节屈伸不利等。

    • 头痛:可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引起的头痛,特别是少阴头痛,即头痛伴有颈项僵硬的症状。

    • 关节炎:对于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炎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,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。

    • 皮肤瘙痒:具有祛风止痒的作用,可用于治疗因风湿邪气引起的皮肤瘙痒、湿疹等皮肤病症状。

    • 其他:还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腿疼痛、下肢痹痛,以及因血瘀引起的疼痛,如牙痛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腰痛:可配伍桑寄生、杜仲、续断、牛膝、五加皮等药材,用于治疗肾虚导致的腰部间断酸痛、隐痛,伴有腰部空虚感、乏力等症状;也可与苍术、白术、茯苓、干姜、薏苡仁等药材配伍,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腰部困重疼痛、大便黏、小便混浊等症状。

  • 关节疼痛:与羌活、木瓜、蚕砂、片姜黄、防风、桂枝、白芍、秦艽、威灵仙等药材配伍,可用于治疗寒湿所致关节疼痛症状,包括颈部、肩部、上肢等部位。

  • 头痛:可与白芷、藁本、川芎、羌活等药材配伍,用于治疗寒湿所致头痛症状。

  • 阴血亏虚:若伴有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面色萎黄、乏力、眼睛干涩、舌红少苔等阴血亏虚症状者,可与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山茱萸、石斛等滋阴养血药配伍使用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常用量为3-10克,或遵医嘱配伍使用。丸散剂需根据成药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调整剂量,避免过量。

  • 外用:可捣敷或煎汤熏洗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操作。例如,取独活15-30克煎煮后外洗,可缓解肌肉酸痛或皮肤不适;新鲜独活捣碎后外敷患处,可用于跌打损伤或局部肿痛(需防过敏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慎用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、阴虚血燥者、肝肾不足者、对独活过敏者应慎用。

  • 饮食注意:用药期间,应注意饮食清淡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腻、难消化的食物,如冰激凌、炸鸡、辣椒等,以免影响药效。

  • 药物相互作用:避免与镇静类药物(如安眠药)同用,可能增强中枢抑制作用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独活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走油变黑者,大小个分开,抢水洗净,润透,切薄片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
  • 炒独活:取净独活片,用文火炒至色深,略挂焦斑,取出放凉。炒独活缓和辛温之性。

  • 酒独活:取独活片,加黄酒拌匀,闷润,置锅内用文火炒干,微焦,取出,放凉。独活每100kg,用黄酒10kg。酒制品增强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功能,并升提药力,治疗头面疾病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根茎形态特征:正品独活根茎呈圆柱形,略弯曲,有的分枝,长10-30cm,直径0.5-1.5cm。根茎部分膨大,呈圆锥状,俗称“狮子头”,上面残留有多数圆形或半圆形的茎痕。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,粗糙,具纵皱纹,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稍突起的细根痕。

  • 质地与断面:独活质地较硬,受潮则变软。折断时,断面平坦,皮部灰白色,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;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,形成层环棕色,呈波状弯曲。

  • 气味与味道:独活具有特异香气,浓郁而不刺鼻。味微苦、辛。

  • 饮片鉴别:独活饮片通常是将原药材经过净制、切制等工序加工而成,常见的饮片类型有厚片或斜片,厚度均匀,一般在2-4mm之间。

  • 伪品识别:如白芷根外形与独活有相似之处,但白芷根头部无“狮子头”样的茎痕;牛尾独活根茎头部常残留棕黄色叶鞘,断面略显粉性,油室较少,气味也不如正品独活浓郁;九眼独活根茎粗大,呈结节状,表面有多数圆形孔洞状茎痕,与独活的形态差异较大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存放前处理:在存放独活前,先仔细清洗干净并晾干,避免存放时带入水分。

  • 存放环境:将独活放入干燥的中药柜中,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。中药柜最好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。

  • 注意事项:不要放入其他异味物品,以免独活吸收异味影响其药效;确保中药柜的密闭程度,但也要保持空间通风性,避免过度摆放;尽量不要频繁打开中药柜;避免阳光、磁场等电磁波较强的环境附近放置;可在中药柜内放一些驱虫的樟脑丸等物品,避免药材受到虫害影响;定期检查中药柜内的独活状况,如有发霉变质迹象,应及时更换。

十一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独活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独活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