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地骨皮别名枸杞根皮,在古代医籍中也有相关记载,是较为常用的中药别名。
二、入药部位
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。一般在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,洗净泥土,剥取根皮,晒干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地骨皮性甘、淡、寒,归肺、肝、肾经。其寒凉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清热的作用,归经则明确了它在人体内主要作用的脏腑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具有凉血除蒸、清肺降火的功效。
主治:
阴虚潮热、骨蒸盗汗:通过其寒凉的性质,能够清热凉血,改善阴虚发热、骨蒸潮热、夜间盗汗等症状。
肺热咳嗽、咯血、衄血:入肺经,具有清肺降火的作用,能够清除肺热,缓解因肺热引起的咳嗽、咳痰、咯血等症状,同时还能滋润肺燥,改善干咳、少痰等肺燥症状。
内热消渴:可发挥降糖作用,适合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需要辅助控制血糖的患者,以及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。
其他:还可用于治疗伤寒、副伤寒、肺结核属于阴虚者,各种出血属于血热妄行者等病症。
五、相关配伍
与知母配伍: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和骨蒸潮热。知母也具有清热的作用,与地骨皮合用能增强清热凉血的效果,有助于缓解因肺热引起的干咳、痰黄等症状。
与黄芩配伍:可用于治疗湿热型感冒以及上火引起的不适。黄芩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能,配合地骨皮能够有效降低体内湿热,减少炎症。
与白术配伍:主要用于健脾、去湿,适合有脾虚湿盛症状的人群。白术补气健脾,改善消化不良、食欲差等问题,与地骨皮结合后,还能辅助清除因热邪引起的湿困。
与生地黄配伍:两者同用对阴虚发热、口干舌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生地黄滋阴清热,与地骨皮相辅相成,能更好地滋养体液,缓解干燥。
六、用法用量
- 内服:煎汤,常用量为9 - 15克;大剂量可用15 - 30克。
七、使用禁忌
人群禁忌:
孕妇:对子宫平滑肌有显著兴奋作用,孕妇忌大量服用。
哺乳期妇女:应慎用,以免引起身体不适。
体质虚寒者:包括脾胃虚寒、脾胃虚弱者,地骨皮性甘微寒,具有凉血清热的功效,此类人群不宜服用。
低血压患者:地骨皮有降低血压的作用,低血压患者不宜单味药大量长期服用。
低血糖患者:地骨皮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,低血糖患者不宜长期空腹大量服用。
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:大剂量地骨皮对心脏有抑制作用,此类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。
月经期女性:不宜服用,以免引起身体不适。
药物相互作用:服用地骨皮治疗期间内禁止服用任何铁剂,以免药物相互作用,诱发药物中毒。
八、炮制
古代炮制方法:南北朝有甘草汤制;唐代有切法;宋代有去心、炒黄、甘草水浸焙、酒炒等法;明代有童便浸等法;清代增加了酒蒸、酒洗等炮制法。
现代炮制方法: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,洗净,晒干。有些地区为了减轻地骨皮苦寒之性,常采用麸炒法,但由于高温能使其部分有效成分破坏或分解,影响药效,因此是否妥当似应经实验研究确定。又因地骨皮中的甜菜碱易溶于水,皂苷易水解,故水制时,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的时间。
九、鉴别
外观:
形状与大小:呈筒状或槽状,长3 - 10cm,直径0.5 - 1.5cm,厚1 - 3mm。完整的地骨皮边缘较为整齐,伪品的形状往往参差不齐,甚至出现扭曲变形的情况。
颜色与纹理: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,粗糙,有不规则纵裂纹,易成鳞片状剥落;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,较平坦,有细纵纹。真品的纹理自然流畅,剥落处能看到内部的纤维结构。若外表面颜色过于暗沉或光亮,内表面无明显纵纹,极有可能是伪品。有些伪品会通过染色模仿色泽,但颜色分布不均,用手擦拭甚至可能掉色。
质地:质轻,质脆,易折断。折断时能感受到其质地松脆,断面不平坦,外层黄棕色,内层灰白色。用手触摸,真品表面有一定的粗糙感,但又不会过于刺手;折断后的断面有明显的纤维性。如果质地过于坚硬或柔软,折断时无清脆感,断面缺乏纤维性,那很可能是品质不佳或伪品。
气味:有特异香气,味微甘而后苦。这种香气淡雅,类似于淡淡的草木清香夹杂着一丝特殊药味。凑近细闻,能感受到气味清新自然。而伪品往往没有这种独特香气,甚至可能散发刺鼻、腐臭等异味。
味道:取一小段地骨皮放入口中咀嚼,真品先有微微的甘甜感,随后苦味逐渐明显,且苦味纯正,无其他杂味。如果尝到的味道过于苦涩、酸涩,或者伴有甜味、辣味等异常味道,那就说明该“地骨皮”可能存在问题。
十、贮藏
地骨皮应置通风干燥处贮藏,以保证其质量和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