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麻黄的别名有龙沙、卑相、卑盐、狗骨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麻黄的入药部位是其草质茎。麻黄根与茎功效不同,麻黄根性平、味甘,具有止汗功效,用于异常出汗的治疗;而麻黄以茎入药,属于中药辛温解表药的范畴。
三、性味归经
麻黄性温,味辛、微苦,归肺经和膀胱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具有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的功效。
主治:
外感风寒:可用于外感风寒所导致的风寒感冒症状,如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鼻塞、无汗等。
肺气不宣:对于肺气不宣所引起的咳嗽、喘息等症状有治疗效果。
风水浮肿:肢体出现浮肿,同时又伴有中医中表症的患者,如恶寒、怕冷、咳嗽、鼻塞等症状,麻黄也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其他:麻黄还具有通血脉的作用,在一些外科疾病中有应用,如外科著名的方剂阳和汤中就是用麻黄来通脉、散结的;在风湿病中也应用较多,有一定的止痛作用,像著名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当中就有麻黄。
五、相关配伍
与桂枝配伍:两者都是解表药,合用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,对于风寒感冒、头痛、身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。
与杏仁配伍:麻黄具有宣肺平喘的作用,杏仁能润肺止咳,两者合用可以治疗咳嗽、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。
与石膏配伍:麻黄有发汗解表的作用,石膏有清热泻火的功效,两者合用可以治疗高热不退、口渴、烦躁等症状。
与附子配伍:麻黄有发汗解表的作用,附子有温阳散寒的功效,两者合用可以治疗寒邪入里、四肢厥冷等症状。
与甘草配伍:麻黄有发汗解表的作用,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,两者合用可以缓解麻黄的刺激性,保护脾胃。
六、用法用量
- 煎服:一般用量为2 - 10g。本品发汗解表宜生用,且不宜久煎;蜜麻黄润肺止咳,多用于表证已解、气喘咳嗽;捣绒后作用较为缓和,小儿、老人及体虚者宜用麻黄绒。
七、使用禁忌
人群禁忌:
表虚自汗、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:均当慎用。
心血管疾病患者:如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应慎用麻黄,容易导致病情加重。
孕妇:使用麻黄后,容易出现流产情况。
小儿及体弱者:一般不能使用麻黄,否则会引发肝中毒。
失眠患者: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,失眠患者慎用。
运动员:禁用麻黄。
药物相互作用:麻黄与洋地黄、龙胆草等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,需谨慎用药。
其他:服药期间不宜饮茶饮或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;麻黄不能过量使用,超过用量易引起心血管系统损伤,出现头痛、心悸、胸闷、呼吸急促等症状;不能长期连续使用,避免出现中毒症状,如近视眼、盗汗、干咳、手脚冰冷等。
八、炮制
古代炮制方法:汉代有去节、碎剉和煮数沸等炮制方法;宋代增加了杵末、酒煎、清炒、沸汤泡、蜜炙等法;元代又有炒黄、烧炭;明代增有炒焦和姜汁浸制、炒黑、沸醋汤浸、酒蜜拌炒焦法等;清代有酒洗、酒煮。
现代炮制方法:
麻黄:取原药材,除去残根、木质茎等杂质,洗净,润透,切中段,干燥。
蜜麻黄: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,加入麻黄段拌匀,闷透,置炒药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晾。麻黄每100千克用炼蜜20千克。
九、鉴别
草麻黄: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,少分枝,直径约1 - 2毫米,通常切成长约2 - 3厘米的小段。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,有细纵走棱线,手触之微有粗糙感,节明显,节间长2.5 - 6厘米。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(稀3片),长约3 - 4毫米,上部灰白色,锐长,三角形,尖端反曲,基部棕红色,连合成筒状。茎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纤维性,外圈为绿黄色,中央髓部呈红棕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涩。
木贼麻黄:茎呈细长圆柱形,多分枝,较草麻黄稍细,直径约1 - 1.5毫米。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,有纵走棱线,手触之无粗糙感,节间长1.5 - 3厘米。节上有2片(稀3片)膜质鳞叶,长约1 - 2毫米,上部为短三角形,灰白色,尖端多不反曲,基部棕红至黑棕色,连合成筒状。
中麻黄:呈细长圆柱形,直径为1.5 - 3毫米,全草呈黄绿色,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,长约2 - 3毫米。灰白色,先端锐尖,节间长2 - 6厘米,手触之有粗糙感。三者均以干燥、茎粗、淡绿色、内心充实、味苦涩者为佳。
十、贮藏
应选择干燥、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的地方,温度以10 - 30℃为宜,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。使用密封良好的容器或包装袋,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。可在存放处放置干燥剂,吸收空气中的水分。每隔一段时间检查麻黄的状态,如有变质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