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仙鹤草也叫龙牙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仙鹤草的入药部位是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地上部分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仙鹤草性味苦、涩,平(部分资料显示性温),归肝经、肺经、大肠经(部分资料提及归心、脾经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收敛止血、补虚、消积、止痢、杀虫。

  • 主治:主要用于治疗咯血、吐血、崩漏下血、尿血、便血、赤白痢疾、疳积、腹泻、劳伤脱力、痈肿等病症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阿胶:阿胶味甘,性平,归肺、肝、肾经,具有补血、滋阴、润肺、止血的功效。仙鹤草能调补气血,阿胶可养血润燥,两者配伍,有养血补虚的功效。

  • 地锦草:地锦草味辛,性平,归肝、大肠经,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。两者配伍,能起到调气和血、宣通痹阻、流通血脉的作用。

  • 黄芪:黄芪味甘,性微温,归脾、肺经,具有健脾补中、升阳举陷、益卫固表等功效。仙鹤草补虚,与黄芪配伍,可以用来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腹泻不止、盗汗等症状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仙鹤草的用量一般是10 - 15克,不仅可以内服,还能够外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药物过敏者:对仙鹤草过敏的患者,会引起皮肤红肿、瘙痒、皮疹等过敏反应,禁止服用仙鹤草。

  • 感染蛔虫者:仙鹤草可兴奋蛔虫,混合性寄生虫感染时,需先服用肠道杀虫药,再利用仙鹤草驱除绦虫。

  • 泻痢兼表证发热者:仙鹤草收敛,不利于病情好转,不宜服用。

  • 孕妇和备孕期女性:如果需要服用仙鹤草,需要先咨询医生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仙鹤草:取原药材,除去残根及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干燥。

  • 仙鹤草炭:取仙鹤草段,放入烧红的铁锅内,用武火加热,不断翻炒至外表呈黑色时,洒入少许冷水,熄灭火星,立即取出,摊开,晾至冷透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鉴别:本品为干燥的地上部分,通常长40 - 80cm,全体被白色柔毛。茎下部圆柱形,直径4 - 6mm,常木质化,红棕色,上部方柱形,四面略凹陷,绿褐色,有纵沟及棱线;茎节明显,节间长0.2 - 2.5cm,向上节间渐长;体轻,质硬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干缩卷曲,暗绿色,质脆,易碎,茎中、下部叶多脱落;小叶片有大小2种,相间生于叶轴上,顶端小叶较大;湿润展平后可见小叶片为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,下面毛较多。有时带细长的总状花序;花小,花瓣5,黄色。稀有带果实者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以质嫩、叶多者为佳。

  • 显微鉴别:叶片横切面中脉向下凸出,维管束外韧型,呈新月状。上表皮有非腺毛;下表皮有非腺毛、腺毛和气孔。叶肉栅栏细胞2列,不通过中脉。栅栏组织及叶脉薄壁组织中散有草酸钙簇晶,直径15 - 40μm。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菲薄,波状弯曲,下表皮呈深波状;均有单细胞非腺毛,长60 - 1100μm,以350 - 500μm者居多,壁厚,木化,具螺旋状条纹和疣状突起,胞腔含棕色物质。下表皮有头状腺毛和囊状腺毛两种;头状腺毛头部1 - 4个细胞,柄1 - 2个细胞,有时柄部弯曲;囊状腺毛头部圆球形似腺鳞,直径约60μm,柄单细胞,极短。气孔椭圆形,副卫细胞3 - 6个,以4个者居多。

  • 理化鉴别:取仙鹤草茎、叶粉末20g,用70%乙醇100ml回流提取60分钟,回收乙醇至少量,供以下试验用:取供试液2ml,加5%香草醛浓硫酸溶液2ml,界面呈红褐色环;取供试液2ml,加3%三氯化铁试液1ml呈污绿色;取供试液2ml,加5%明胶溶液2ml,产生白色沉淀;取供试液2ml,加镁粉少许与浓盐酸3 - 5滴,显樱红色。

十、贮藏

仙鹤草应置于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对于仙鹤草炭等制品,则需散热以防复燃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仙鹤草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仙鹤草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仙鹤草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