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茵陈亦作“茵蔯”,是蒿类植物的一种。
二、入药部位
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,以全草入药。一般在春季幼苗高6 - 10cm时采收,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全株,去除杂质和老茎、残根后晒干即可药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、辛,微寒。
归经: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热利湿、利胆退黄、保肝利胆、降血脂、解毒消肿。
主治:
用于治疗湿温暑湿、黄疸、肝炎、高血脂症、湿疮瘙痒等症状。
对于夏季外感湿温或暑温证之身热、倦怠疲乏无力、胸闷、腹胀、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。
对肝脏有保护作用,能够降低转氨酶,减轻慢性肝炎的损伤,并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。
适用于痈肿疮毒、瘰疬等疾病。
五、相关配伍
茵陈配茯苓:茵陈清利湿热、利胆退黄,主治黄疸尿少、湿温暑湿、湿疮瘙痒等病症;茯苓利水消肿、渗湿、健脾、宁心,主治水肿、痰饮、脾虚泄泻等。二者配伍可治疗湿重于热引起的病症。
茵陈配大黄:大黄具有泻下攻积、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、逐瘀通经的功效,主治积滞便秘、血热吐衄、目赤咽肿、湿热痢疾、黄疸、淋证等。茵陈与大黄配伍,能够治疗湿热引起的黄疸。
茵陈还可与栀子、猪苓、滑石、柴胡、郁金、白术、桂枝、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、肉桂、蛇床子、白鲜皮、苦参等配伍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6 - 15g。
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。
七、使用禁忌
孕妇慎用:茵陈可能影响胎儿发育。
哺乳期女性慎用:其成分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:有些人对茵陈或其制剂过敏,应先进行皮试。
肝功能严重受损者慎用:肝功能较差的人使用茵陈可能加重病情。
长期使用需谨慎:持续使用可能引起依赖性或削弱药效,宜遵医嘱。
儿童用量需严格控制:儿童对药物敏感,用量要谨慎。
合并使用其他中草药需注意:某些药物与茵陈同用可产生相互作用。
高血压患者需注意:可能出现血压波动。
胃肠道疾病患者慎用:可能加重胃肠不适。
自制药剂需谨慎:自行配制容易导致剂量不准确,应咨询专业人士。
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合用:可与其竞争心肌细胞膜受体,降低其疗效。
大量服用可致恶心、呕吐、一过性头晕、心律不齐等。
八、炮制
古代炮制方法:南北朝刘宋时代有去根细锉法(《雷公炮炙论》);宋代增加了焙制(《洪氏集验方》)、酒制(《校注妇人良方》);元代又有酒炒和去枝梗,叶手搓碎用(《卫生宝鉴》);明代有了酒浸制(《奇效良方》)、酒洗法(《仁术便览》)、醋制(《普济方》)。
现行炮制方法:取原药材,除去残根、老茎及杂质,搓碎或切碎。绵茵陈筛去灰屑。也可先将茵陈去泥沙,将旋转式切药机开动,开快档,将茵陈放入进料斗盘上,利用履带的带动,入机器切制,将所切过的茵陈经大眼筛筛去茎梗,再用小眼筛筛去泡灰。
九、鉴别
植物形态特征:茎直立,高度约为30 - 80厘米,叶子为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边缘具有锯齿,通常呈紫色或绿色,有时会带有白色斑点。
花朵特征:花簇生于茎的顶端,花朵呈现出蓝紫色或白色,花瓣呈唇形,通常有5瓣。
气味特征:具有一种独特的香味,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甜味和苦味。
生长环境:常生长在草原、路旁和田野中,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,通常在疏松的壤土中生长较好。
饮片性状:绵茵陈呈松散之团状,灰绿色至黄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质绵软如绒。
十、贮藏
将采摘的新鲜茵陈洗净晒干后,用塑料袋密封保存。避免直接将新鲜茵陈放入冰箱,以免产生窜味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