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柏子仁的别名包括柏实、柏子、侧柏子,因地域不同叫法有所差异。
二、入药部位
柏子仁来源于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,是柏树果实中的种子部分,具有明确的植物基源。
三、性味归经
柏子仁味甘,性平,归心、肾、大肠经。其药性平和,作用缓和,遵医嘱用药一般不会在体内生成热邪或寒邪。
四、功效主治
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、润肠通便、止汗的功效,主治阴血不足引起的虚烦失眠、心悸怔忡、肠燥便秘及阴虚盗汗。其富含植物纤维和油脂,能增加粪便水分和体积,促进肠道蠕动;同时含有镇静成分,可舒缓情绪、促进睡眠。
五、相关配伍
柏子仁配龙眼肉:增强补益心脾、安神宁心之功,用于治疗心脾阴血不足之心悸怔忡、虚烦不眠、头晕等。
柏子仁配五味子:养心安神、敛阴止汗,用于治疗虚烦不寐、怔忡、心悸及阴虚盗汗等。
柏子仁配火麻仁:润肠通便之效增强,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肠燥便秘。
六、用法用量
柏子仁可内服煎汤,一次10克,一天两次;或与酸枣仁打粉服用,一次8克,一天两次;也可制成丸剂,一次一丸,一天两次。此外,还可泡水代茶饮、研碎口服、入中药复方或煮粥食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大便稀溏者:柏子仁质润并含有油脂,可能加重便溏症状。
过敏者:对柏子仁过敏者禁用,以免出现皮肤红疹、瘙痒及腹泻等过敏症状。
痰多者:柏子仁含油脂较多,可能生痰,加重痰多症状。
饮食禁忌:服用柏子仁时,应避免与菊花、羊蹄等配伍,以免加重体寒或影响药效。
特殊人群:孕期及哺乳期女性、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咨询医生后再用,且用药期间不要自行增减药量。
八、炮制
柏子仁的炮制方法包括:
生品: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,筛去灰屑,润肠力胜,多用于肠燥便秘。
炒柏子仁:文火炒至深黄色,有香气逸出为度,缓和药性,消除致呕副作用,多用于治疗失眠、惊悸、健忘等。
柏子仁霜:碾成泥状,用布包严,蒸热后压榨去油,反复操作至药物不再粘结成饼为度,再碾细。制霜后可消除致呕和致泻的副作用,多用于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柏子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,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质软,富油性。
炒柏子仁表面油黄色,偶见焦斑,具焦香气。
柏子仁霜为均匀、疏松的淡黄色粉末,微显油性,气微香。
显微鉴别:
粉末深黄色至棕色,种皮表皮细胞长条形,常与含棕色色素的下皮细胞相连。
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或类圆形,胞腔内充满较大的糊粉粒和脂肪油滴。
子叶细胞呈长方形,胞腔内充满较小的糊粉粒和脂肪油滴。
十、贮藏
柏子仁含大量植物性脂肪油和少量挥发油,性柔润,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质。贮藏时需注意:
防霉变:保持环境干燥,相对湿度不超过70%,以免引起霉变。
防虫蛀:可在贮存容器内铺石灰或伴放花椒、吴茱萸等,利用特殊气味防虫。
防泛油:避免潮湿、闷热环境,防止柏子仁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并发出油败气味。
防变色:避免日光直射和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,以免色泽改变影响药效。
定期检查:定期检查贮藏容器是否漏气、破损,确保药材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