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川贝母的别名包括川贝、松贝、青贝、炉贝等。其中,“川贝”是最常用的简称,而“松贝”、“青贝”、“炉贝”则是根据其产地和形态的不同而命名的规格名称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川贝母的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、暗紫贝母、甘肃贝母、梭砂贝母、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。这些植物的不同品种在形态上有所差异,但均以鳞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苦、甘,性微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心经。其微寒性可清热,苦味能燥湿,甘味可滋补,共同作用于肺、心二脏,发挥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的功效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川贝母具有清热润肺、化痰止咳、散结消肿的功效,主治:

  • 肺热燥咳:表现为干咳少痰、咽干喉痛等症状。

  • 阴虚劳嗽:长期咳嗽不愈,伴有虚劳症状。

  • 瘰疬、乳痈、肺痈:通过散结消肿的作用,治疗淋巴结结核、乳腺炎、肺脓肿等疾病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川贝母配知母:增强清肺润燥、化痰止咳的作用,用于治疗肺热咳嗽。

  2. 川贝母配沙参、麦冬:养阴润肺,治疗肺燥干咳。

  3. 川贝母配玄参、牡蛎:散结消肿,治疗瘰疬。

  4. 川贝母配蒲公英、鱼腥草:清热解毒,治疗乳痈、肺痈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常规剂量为3-10克;研末冲服,每次1-2克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汤洗敷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及寒痰、湿痰者:川贝母性微寒,可能加重虚寒症状。

    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: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
    • 对川贝母过敏者:可能引发过敏反应。

  2. 配伍禁忌:反乌头,不能与川乌、草乌等同用。

  3. 注意事项:避免长期过量使用,以免损伤正气。

八、炮制

川贝母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:

  • 生用:直接干燥后使用,保留原药性。

  • 炒制:增强温肺化痰的作用。

  • 米炒:减少寒性,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松贝: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,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,外层两鳞片较厚,呈心脏形,相对抱裹。

    • 青贝:呈扁球形,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,外层鳞片大小相近。

    • 炉贝:呈长圆锥形,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,有棕色斑点。

  2. 显微鉴别

    • 表皮细胞:垂周壁微波状弯曲。

    • 气孔:不定式,极少见。

    • 导管:多螺纹。

    • 淀粉粒:甚多,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。

十、贮藏

川贝母应贮藏在阴凉干燥处,密封保存,防潮、防蛀。可加入干燥剂如硅胶,并定期检查质量变化。避免与异味物品混放,保持通风良好。

十一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川贝母-药材.jpg

中药-川贝母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