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紫苏的别名包括桂荏、苏叶、赤苏、红苏等。其中,“苏叶”是最常用的简称,而“桂荏”则源于其植物学名称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紫苏的入药部位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的叶。根据《中国药典》的记载,紫苏的入药部位是其鲜食嫩叶,通常在南方7至8月、北方8至9月采摘,此时枝叶茂盛,阴干后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紫苏的性味为辛、温,归肺、脾经。这一性味归经使得紫苏具有散寒解表、行气化痰的功效,适用于风寒表证、脾胃气滞等症状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紫苏的主要功效包括解表散寒、行气宽中、解鱼蟹毒。具体主治症状有:

  • 风寒感冒:表现为恶寒、发热、无汗等症,常配生姜同用。

  • 脾胃气滞:胸闷、呕恶,不论有无表症,均可应用,常与藿香配伍。

  • 妊娠恶阻、胎动不安:紫苏能行气安胎,常配砂仁、陈皮同用。

  • 鱼蟹中毒:中鱼蟹毒后可用单味紫苏煎服,或配合生姜同用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紫苏配生姜:增强解表散寒之力,治疗风寒感冒。

  2. 紫苏配藿香:增强行气宽中之效,治疗脾胃气滞、胸闷呕恶。

  3. 紫苏配砂仁、陈皮:行气安胎,治疗妊娠恶阻、胎动不安。

  4. 紫苏配杏仁:宣肺止咳,治疗肺寒咳嗽、痰多稀白。

  5. 紫苏配黄连:清热止呕,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呕吐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常规剂量为6-9克;或入丸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汤洗敷。

  • 注意事项:不宜久煎,以免影响药效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无药物适应证者:避免盲目使用,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。

    • 阴虚者:紫苏性温,阴虚者使用可能加重阴液亏损。

    • 温病者:温病通常出现身体发热、口干舌燥等症状,使用紫苏可能使内火旺盛。

    • 过敏者:对紫苏过敏者禁用,以免引发异常免疫反应。

  2. 使用注意

    • 避免过量使用,以免影响胃肠道正常功能。

    • 应用期间需忌口辣椒、生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
八、炮制

紫苏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、炒制、蜜制等:

  • 生用:多用于肠燥便秘。

  • 炒制:辛散之性缓和,温肺降气力强,多用于喘咳。

  • 蜜制:长于润肺止咳,降气平喘。

临床上主要以炒用居多,如三子养亲汤中炒紫苏子与炒白芥子、炒莱菔子搭配,降气消痰、止咳平喘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叶片:多皱缩卷曲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,先端长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圆锯齿。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紫色,疏生灰白色毛,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。

    • 叶柄:长2-7cm,紫色或紫绿色。

    • 带嫩枝者:枝的直径2-5mm,紫绿色,断面中部有髓。

  2. 显微鉴别

    • 表皮细胞:垂周壁波状弯曲,气孔直轴式。

    • 非腺毛:1-7细胞,表面具线状纹理。

    • 腺毛:头部多为2细胞,柄单细胞。

    • 腺鳞:常破碎,头部4-8细胞。

十、贮藏

  1. 冷藏保存:将新鲜紫苏放入塑料袋或密封容器中,置于冰箱冷藏室,可保存1-2周。

  2. 冷冻保存:将紫苏叶洗净、晾干后放入密封袋或冷冻盒中,冷冻保存可达3个月至1年。

  3. 真空封存:使用真空封存设备将紫苏密封保存,可延长保鲜时间。

  4. 制作紫苏酱或紫苏油:将紫苏制作成酱或油后密封储存,可在冰箱中保存数月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紫苏-原态.jpg

中药-紫苏-原态2.jpg

饮片

中药-紫苏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