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紫草别名包括紫草根、紫丹、地血、茈草、紫茈、紫草茸等,部分地区称其为“红石根”或“紫根草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紫草的入药部位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、内蒙紫草或滇紫草的干燥根。通常在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甘、咸,性寒。
归经:归心、肝经。其寒性可清热,甘味能滋补,咸味可软坚,共同作用于心、肝二脏,发挥清热凉血、活血解毒的功效。
四、功效主治
紫草具有清热凉血、活血解毒、透疹消斑的功效,主治:
血热毒盛:如温病发斑、斑疹紫黑、麻疹不透。
热毒疮疡:如湿疹、烧烫伤、痈肿疮毒。
湿热黄疸:配合茵陈、栀子等治疗黄疸。
血热出血:如吐血、衄血、尿血(需配伍其他止血药)。
五、相关配伍
紫草配黄连:增强清热解毒作用,治疗热毒疮疡、湿疹。
紫草配赤芍:凉血活血,治疗血热瘀滞之斑疹紫黑。
紫草配当归:活血养血,治疗血虚兼血热之月经不调。
紫草配牛蒡子:透疹解毒,治疗麻疹不透、热毒壅盛。
紫草配茵陈:清热利湿退黄,治疗湿热黄疸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常规剂量为5-10克;或入丸散。
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或熬膏涂擦,或制成紫草油(如紫草30克,香油500克,浸泡7日取油外用)。
特殊用法:治疗烧烫伤时,可鲜品捣烂外敷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脾胃虚寒者:紫草性寒,可能加重腹泻、腹痛。
孕妇:活血作用可能导致流产,需禁用。
出血倾向者:单独使用可能加重出血,需配伍止血药。
使用注意:
避免长期过量使用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与温热性药物(如干姜、附子)同用时需谨慎,可能降低药效。
八、炮制
生紫草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炒紫草:取净紫草片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焦黄色,取出放凉,增强止血作用。
紫草茸:取紫草根去外皮,取木质部,捣碎或研粉,用于外敷止血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新疆紫草: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扭曲,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,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。质硬而脆,断面皮部薄,木部较大,黄白色或黄色。
内蒙紫草: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表面紫红色,有纵皱纹,质松软,断面皮部薄,木部较小,黄白色。
滇紫草:呈圆柱形,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,有纵皱纹,质硬,断面皮部薄,木部较大,黄白色。
显微鉴别:
导管:多为具缘纹孔导管,直径30-100μm。
淀粉粒:单粒,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3-15μm,脐点不明显。
草酸钙结晶:方晶,直径3-10μm,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。
十、贮藏
环境要求:置阴凉干燥处,密封保存,防潮、防蛀。
包装选择:使用密封性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罐,内衬防潮纸。
定期检查:每3-6个月检查一次,发现受潮或虫蛀及时处理。
特殊储存:南方潮湿地区可加入干燥剂(如硅胶)或与花椒同贮防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