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虎杖的别名包括花斑竹、斑杖、酸筒杆、酸汤梗、川筋龙、大叶蛇总管、黄地榆、阴阳莲、蛇总管等,因形态或功效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虎杖的入药部位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。通常在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杂质,洗净后切片或段,晒干或烘干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微苦,性微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肝、胆、肺经。其寒性可清热,苦味能燥湿,微寒之性兼顾散瘀,共同作用于肝、胆、肺三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虎杖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湿退黄、散瘀止痛、化痰止咳的功效,主治:

  • 湿热病症:湿热黄疸、淋浊、带下,通过利湿退黄作用改善症状。

  • 外科疾病:痈肿疮毒、火烫伤,外用可消炎解毒。

  • 跌打损伤:风湿痹痛、瘀血肿痛,散瘀止痛效果显著。

  • 呼吸系统:肺热咳嗽、痰多,化痰止咳作用明确。

  • 现代应用:高血脂症、冠心病心绞痛(含白藜芦醇苷,可扩张冠状动脉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虎杖配茵陈、栀子:增强清利湿热、退黄作用,治疗湿热黄疸。

  2. 虎杖配地榆、冰片:外用增强清热解毒,治疗烧烫伤、痈肿。

  3. 虎杖配桃仁、红花:活血化瘀,治疗跌打损伤、经闭痛经。

  4. 虎杖配贝母、枇杷叶:清肺化痰,治疗肺热咳嗽。

  5. 虎杖配当归、乳香、没药:增强活血化瘀,治疗瘀血疼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常规剂量为9-30克;或浸酒服用。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敷患处。

  • 特殊用法:鲜品捣敷治疗烫伤,或制成虎杖油外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:活血作用可能刺激子宫,影响胎儿发育。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:性微寒可能加重腹泻、腹痛。

    • 出血倾向者:单独使用可能加重出血,需配伍止血药。

  2. 使用注意

    • 避免长期过量使用,以免损伤脾胃阳气。

    • 服药期间忌辛辣、生冷、油腻食物,戒烟酒。

八、炮制

  1. 古代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记载用虎杖叶包裹后晒干,增强药效。

  2. 现代炮制:洗净杂质,润透后切厚片,干燥。炮制后提高洁净度,便于煎出有效成分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根茎:圆柱形,有分枝,表面棕褐色,具纵皱纹和须根痕,质坚硬,断面棕黄色,放射状纹理明显,皮部与木部易分离。

    • 气味: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
  2. 显微鉴别

    • 导管:多为具缘纹孔导管,直径30-100μm。

    • 淀粉粒:单粒,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3-15μm。

    • 草酸钙结晶:方晶,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。

十、贮藏

  1. 干燥储存:置于阴凉干燥处,密封保存,防潮防蛀。

  2. 新鲜保存:短期室温保存,避免冷藏(冷藏易导致质地变软)。

  3. 定期检查:每3-6个月检查一次,发现受潮或虫蛀及时处理。

  4. 包装选择:使用密封性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罐,内衬防潮纸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虎杖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虎杖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