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天花粉的别名包括栝楼根、白药、瑞雪、天瓜粉、花粉、屎瓜根、栝蒌粉、萎粉等,因形态或功效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。
二、入药部位
天花粉的入药部位为葫芦科植物栝楼(Trichosanthes kirilowii)或双边栝楼(T. rosthornii)的干燥根。通常在秋、冬二季采挖,洗净后除去外皮,切段或纵剖成瓣,干燥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微苦,微寒。
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其微苦微寒之性可清热生津,甘味能润燥,共同作用于肺、胃二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、消肿排脓的功效,主治:
热病烦渴:用于高热烦渴、肺热燥咳、内热消渴等症状。
疮疡肿毒:外用或内服可促进脓液排出,加速伤口愈合。
肺热燥咳:润肺清热,治疗燥热伤肺引起的干咳少痰。
其他:现代研究显示其可降血糖、抗肿瘤、增强免疫力。
五、相关配伍
天花粉配黄连:增强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作用,治疗热病烦渴、肺热咳嗽。
天花粉配麦冬:润肺生津,治疗肺热燥咳、津液不足之口渴咽干。
天花粉配赤芍:活血消肿,治疗疮疡肿痛、红肿热痛。
天花粉配白术:健脾生津,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。
天花粉配甘草:清热解毒,治疗热毒疮疡、痈肿疼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常规剂量为10-15克;特殊病症(如热病伤津)可短期增至20克,需医师指导。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敷,适量即可。
注意事项:不宜久煎,以免影响药效;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:可能引起子宫收缩,导致流产。
脾胃虚寒者:性微寒,可能加重腹泻、腹痛。
过敏体质者:可能引发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。
配伍禁忌:忌与川乌、草乌等乌头类药材同用,可能产生毒性反应。
长期使用:可能损伤脾胃阳气,需定期评估肝肾功能。
八、炮制
古代炮制:包括炒焦、蜜炙、酒洗等,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记载“用慢火炒焦黄色”。
现代工艺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后切厚片,干燥。炮制后提高洁净度,便于煎出有效成分。
特殊炮制:如“澄粉法”(古代制粉工艺),现代已少用,以切片生用为主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药材:呈不规则圆柱形、纺锤形或瓣块状,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,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。
饮片:类圆形厚片,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富粉性,有黄色筋脉点(导管),呈放射状排列。
显微鉴别:
淀粉粒:甚多,单粒类球形、半圆形或盔帽形,复粒由2-14分粒组成。
导管:具缘纹孔导管大,具缘纹孔排列紧密,直径18-110μm。
石细胞:长方形或类圆形,壁厚,纹孔细密(部分来源提及,需结合实际样品)。
十、贮藏
环境要求:置于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处,密封保存,防潮防蛀。
包装选择:使用密封性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罐,内衬防潮纸。
定期检查:每季度检查一次,发现霉变、虫蛀或异味立即停用。
特殊储存:南方潮湿地区可加入干燥剂(如硅胶)或与花椒同贮防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