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干姜的别名包括干生姜、白姜、白干姜、均姜、台均姜、廉姜、蜀姜、茈姜、阳朴姜、北姜、淡姜,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和文献中的多样称呼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姜的入药部位为姜科植物姜(Zingiber officinale Rosc.)的干燥根茎。冬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晒干或低温干燥后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热。

  • 归经:归脾、胃、心、肺经。其辛热之性可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、温肺化饮,适用于脾胃虚寒、亡阳厥逆及寒饮喘咳等症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干姜具有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、温肺化饮的功效,主治:

  1. 脾胃虚寒:脘腹冷痛、呕吐泄泻。

  2. 亡阳厥逆:脉微欲绝,常与附子配伍(如通脉四逆汤)。

  3. 寒饮喘咳:痰多清稀,如小青龙汤中的应用。

  4. 现代应用:抗炎、抗氧化、增强免疫力,但需注意其性热易伤阴动火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干姜 + 附子:增强回阳救逆效果,治疗亡阳证。

  2. 干姜 + 党参:补中益气,治疗脾胃虚寒(如理中丸)。

  3. 干姜 + 白术:健脾燥湿,改善脾虚水肿(如苓桂术甘汤)。

  4. 干姜 + 黄芪:温补气血,增强抵抗力。

  5. 干姜 + 甘草:调和药性,缓解咳嗽(如苓甘五味姜辛汤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10克,或入丸散。轻症3-6克,重症6-10克。

  • 炮制差异:生用温中,炮姜(炒炭)温经止血,姜炭(焦黑色)收敛止血。

  • 注意事项:过量可能致口干舌燥,孕妇慎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阴虚火旺者:口干咽燥、潮热盗汗。

    • 孕妇:可能刺激子宫,增加胎动不安风险。

    • 出血性疾病患者:如消化道出血,可能延缓凝血。

    • 服用抗凝血药物者:增加出血风险。

  2. 配伍禁忌:不宜与黄连、黄芩等清热药同用,降低药效。

  3. 特殊人群:手术前后两周内避免使用,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干姜:洗净,润透,切片或块,干燥。

  2. 炮姜:砂烫至鼓起,表面棕褐色,增强温经止血作用。

  3. 姜炭:武火炒至焦黑色,内部棕褐色,用于收敛止血(如吐血、崩漏)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药材:扁平块状,表面灰黄或浅棕,具纵皱纹和环节,质坚实,断面黄白或灰白,气香特异,味辛辣。

    • 饮片:不规则片块,外皮灰黄,切面纤维性,味辛辣。

  2. 显微鉴别:粉末含淀粉粒、油滴及石细胞。

  3. 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显示特征斑点,与生姜区分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: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(15-20℃,湿度<60%),避光防潮。

  • 包装:玻璃瓶或真空袋,添加干燥剂辅助防潮。

  • 有效期:6个月至1年,切片或粉末建议3个月内用完。

  • 检查:定期查看是否霉变、虫蛀,变质后不可使用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干姜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干姜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干姜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