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茜草的别名包括地血、牛蔓、芦茹、血见愁、过山龙、地苏木、活血丹、红龙须根、沙茜秧根等,因形态、功效或产地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茜草的入药部位为茜草科植物茜草(Rubia cordifolia L.)的干燥根及根茎。春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及细须根,干燥后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肝经(部分资料提及归心、肝经)。其寒性可凉血止血,苦味能活血化瘀,主司血液系统病症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茜草具有凉血止血、活血化瘀、通经止痛的功效,主治:

  1. 血热出血: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尿血等,尤善治血热夹瘀证。

  2. 经闭痛经: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规律、产后恶露不尽。

  3. 跌打损伤:瘀血肿痛,可配伍红花、当归等。

  4. 风湿痹痛:关节疼痛、屈伸不利,常与鸡血藤、海风藤同用。

  5. 其他:口腔溃疡、结膜炎等热毒病症,以及癌症辅助治疗(提高抗癌能力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茜草 + 丹皮:增强清热凉血,治热性出血。

  2. 茜草 + 黄芩:协同清热解毒,治肝火犯肺咳嗽。

  3. 茜草 + 白芍:养血调经,治女性月经不调。

  4. 茜草 + 当归:活血祛瘀,治产后恶露不尽。

  5. 经典验方

    • 茜草瘦肉汤:茜草30g + 瘦肉300g + 红枣5颗,补益脾胃。

    • 茜草山楂茶:茜草10g + 山楂15g + 绿茶5g,消食化积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0-15克;或浸酒、入丸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煎水洗。

  • 炮制差异:生用活血凉血,炒炭(茜草炭)增强止血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:性寒可能加重腹痛、腹泻。

    • 孕妇:活血化瘀可能诱发流产,慎用。

    • 阴虚火旺者:可能加重口干、便秘。

  2. 配伍禁忌:避免与三七、黄芪等活血药材同用,防药效过强。

  3. 副作用:过量可能致头晕、恶心,长期使用损伤阳气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茜草:洗净切段,干燥,保留活血凉血之性。

  2. 茜草炭:武火炒至焦黑,喷水晾凉,增强止血作用。

  3. 古代方法:酒洗、童便炒等,现代以生用和炒炭为主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:圆柱形,表面红棕色,具纵纹;断面皮部紫红,木部浅黄红。

    • 根茎:结节状,质脆易折,味微苦,久嚼刺舌。

  2. 显微鉴别:根横切面含草酸钙针晶束,木栓细胞排列整齐。

  3. 理化鉴别:乙醚提取液加氢氧化钠显红色,紫外灯下呈天蓝色荧光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:置干燥处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光保存(温度<25℃,湿度<60%)。

  • 包装:使用玻璃瓶或真空袋,添加干燥剂(如硅胶)。

  • 有效期:干品建议1年内使用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,变质后不可使用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茜草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茜草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