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是中药中具有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等功效的常用温里药,其性味辛甘大热,归肾、脾、心、肝经,以下从功效、禁忌、用法用量、现代研究等方面展开介绍:

一、核心功效

  1. 补火助阳

    • 适用于肾阳不足引发的手足不温、腰膝冷痛、阳痿宫冷等症状,对体质虚寒者有辅助缓解作用。

    • 机制:温补肾阳,改善阳气虚衰导致的寒象。

  2. 引火归元

    • 用于治疗冲任虚寒、月经不调、宫冷不孕等病症,通过温补肾阳调和阴阳。
  3. 散寒止痛

    • 缓解胃脘冷痛、食少吐泻、腰膝酸冷、寒疝腹痛等寒邪凝滞症状。

    • 机制:辛散温通,驱散寒邪,恢复气血运行。

  4. 温通经脉

    • 治疗阴疽流注、跌打肿痛等病证,常与桃仁、红花等活血药配伍。

    • 机制:促进血液循环,消散瘀滞。

二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阴虚火旺者:可能加重低热、盗汗、潮热等症状,导致虚火上炎。

    • 孕妇:活血通经功效可能引发子宫收缩,增加流产风险。

    • 出血倾向者:可能加重出血症状,如崩漏、吐血等。

    • 急性炎症患者:温热性质可能加重热毒症状,如咽喉肿痛、目赤等。

    • 儿童、心脏病患者:需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。

  2. 配伍禁忌

    • 石脂:含硅酸铝,可能吸附肉桂有效成分,降低药效。

    • 番泻叶:泻热作用与肉桂温热性质相冲突,影响疗效。

    • 附子:两者均为大热药材,合用可能导致药效过盛。

  3. 饮食禁忌

    • 避免与榴莲、羊肉、牛肉等热性食物同服,防止上火。

    • 忌与辛辣刺激、寒凉食物(如辣椒、冰淇淋)同食,以免影响药效。

三、用法用量

  1. 常规用量

    • 内服:煎汤1~5g,不宜久煎,后下亦可;冲服需研粉,0.5~1g。

  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
  2. 炮制方法

    • 生用,用时捣碎,以释放挥发油成分。

四、现代研究

  1.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菌抗炎: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,外敷可治疗胃痛、胃肠胀气绞痛。

    • 降糖降脂: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调节血糖、血脂作用,对2型糖尿病有辅助治疗潜力。

    • 抗血小板聚集: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,预防血栓形成。

    • 免疫调节:多糖类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提高抵抗力。

    • 心血管保护:扩张冠脉血流量,改善冠脉循环,用于心律失常、冠心病等预防。

  2. 临床应用

  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治疗胃寒冷痛、食欲不振、呕吐清水、肠鸣泄泻等。

    • 妇科疾病:缓解妇女产后腹痛、寒性闭经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

    • 风湿痹痛:用于寒湿痹痛、腰膝冷痛等症。

五、注意事项

  1. 用量控制

    • 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口干、烦躁、失眠等不良反应,甚至助阳上火。
  2. 不良反应

    • 胃肠道刺激:可能出现胃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,尤其胃肠功能弱者。

    • 上火:长期或大量使用导致口舌生疮、小便赤黄、大便干结等热象。

  3. 特殊人群

    • 哺乳期妇女:安全性不确定,建议避免使用。

    • 老年人:用量需谨慎,常用剂量为1~5g。

  4. 药物相互作用

    • 与抗凝血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,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。

六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肉桂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肉桂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肉桂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