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葶苈子的别名包括大室、丁历、大適、丁力子、北葶苈子、南葶苈子等。其中,“北葶苈子”指独行菜的种子,“南葶苈子”为播娘蒿的种子,因产地和植物来源不同而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葶苈子的入药部位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(Lepidium apetalum Willd.)或播娘蒿(Descurainia sophia (L.) Webb. ex Prant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,晒干后搓出种子,除去杂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苦,寒。
归经:归肺、膀胱经。其寒性可泻肺平喘、利水消肿,辛散苦降以泄肺气壅滞。
四、功效主治
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、利水消肿、抑制炎性渗出、强心的功效,主治:
痰涎壅肺:喘咳不得卧、肺痈胸痛,常配大枣、桑白皮。
水肿胀满:胸腹积水、小便不利,尤宜于实证水肿。
炎性病症: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,缓解炎症渗出。
心衰辅助治疗:增强心肌收缩力,改善心衰症状。
五、相关配伍
葶苈子 + 大枣:葶苈大枣泻肺汤,治肺痈喘咳、面目浮肿。
葶苈子 + 桑白皮、白芥子:增强泻肺平喘,治痰多喘急。
葶苈子 + 黄芪、附子:温阳利水,治心衰水肿。
葶苈子 + 枳壳、黄芩:清热祛湿,治湿热痰滞咳嗽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克,包煎(种子细小易刺激咽喉);或入丸散。
炮制差异:
生用:利水消肿力强。
炒用(炒葶苈子):降气平喘,减少刺激性。
蜜炙(蜜葶苈):润肺止咳,适合肺虚咳嗽。
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,治皮肤瘙痒、疮疡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肺脾两虚喘咳:虚证禁用寒性药物。
脾胃虚寒、腹泻:寒性伤阳,加重症状。
孕妇:利水太过可能导致流产。
特禀体质(过敏):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腹痛。
副作用:过量致胃痛、腹泻,长期使用损伤阳气。
配伍禁忌:避免与温补药(如人参、黄芪)同用,防药性冲突。
八、炮制
生葶苈子:直接干燥,保留利水活性成分。
炒葶苈子:文火炒至微鼓起,香气逸出,降气平喘,减少刺激性。
蜜葶苈:加炼蜜拌炒至不粘手,增强润肺止咳作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北葶苈子(独行菜):扁卵形,黄棕色,一端尖凹,种脐明显,味苦辛。
南葶苈子(播娘蒿):长圆形,黄棕色,表面有网纹,味淡微辛。
显微鉴别:含草酸钙方晶、石细胞、油滴,种皮细胞呈多角形。
理化鉴别:乙醚提取液加氢氧化钠显红色,紫外灯下显蓝色荧光。
十、贮藏
环境:置于干燥处,密封防潮,避光保存(温度<25℃,湿度<60%)。
包装:玻璃瓶或真空袋,加干燥剂(如硅胶)。
有效期:干品1-2年,定期检查霉变,变质后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