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玉竹的别名包括萎蕤、地节子、玉参、女萎、葳蕤、铃铛菜、竹节参、山姜等,因形态或功效得名。例如,“萎蕤”源自《神农本草经》,“葳蕤”强调其滋阴润燥之性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玉竹的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玉竹(Polygonatum odoratum (Mill.) Druce)的干燥根茎。春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后晒至柔软,反复揉搓至透明,干燥后切片或段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,微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其甘寒之性可养阴生津、润燥清热,专司肺胃阴液不足之证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玉竹具有养阴润燥、生津止渴、滋养肺胃、延缓衰老的功效,主治:

  1. 肺胃阴伤:燥热咳嗽、咽干口渴、干咳少痰(如沙参麦冬汤)。

  2. 热病伤津:烦热口渴、消渴(糖尿病)、便秘。

  3. 阴虚外感:风热感冒或温病初期,兼见口干、舌红。

  4. 心烦失眠:阴虚内热所致的心悸、失眠、多梦。

  5. 现代应用

    • 辅助降血糖(改善胰岛素抵抗)。

    • 抗氧化、抗衰老(提高SOD活性)。

    • 增强免疫力(促进淋巴细胞增殖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玉竹 + 麦冬:增强养阴润燥,治肺胃阴虚(如玉竹麦冬汤)。

  2. 玉竹 + 沙参:协同滋阴清热,治燥热伤肺(如沙参玉竹汤)。

  3. 玉竹 + 石膏、知母:清胃生津,治胃热口渴(如玉竹石膏汤)。

  4. 玉竹 + 地黄、山药:补肾养阴,治消渴病(如玉竹地黄汤)。

  5. 经典验方

    • 玉竹瘦肉汤:玉竹30g + 瘦肉200g + 红枣5颗,补益肺胃。

    • 玉竹茶:玉竹10g + 绿茶3g,代茶饮,缓解口干舌燥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0-15克;或入丸散、熬膏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煎水洗,治皮肤干燥、皲裂。

  • 炮制差异

    • 生用:养阴润燥力强。

    • 蜜炙(蜜玉竹):增强润肺止咳作用,适合肺虚久咳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:性寒可能加重腹泻、腹痛。

    • 痰湿内盛者:滋阴可能助湿,加重脘腹胀满。

    • 孕妇:过量使用可能影响胎儿,慎用。

  2. 配伍禁忌

    • 避免与温燥药物(如干姜、附子)同用,防药性冲突。

    • 不宜与酸性食物(如柠檬、山楂)同服,影响药效吸收。

  3. 副作用:过量(>15克/日)可能导致胃部不适、食欲减退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玉竹:洗净切段,干燥,保留养阴润燥之性。

  2. 蜜玉竹:加炼蜜拌匀,文火炒至不粘手,增强润肺止咳作用。

  3. 古代炮制:曾有酒蒸、姜汁炙等法,现代以生用和蜜炙为主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根茎:长圆柱形,略扁,少分枝,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半透明,具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,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角质样。气微,味甘,嚼之发黏。

    • 饮片:不规则段或片,生品色黄白,蜜炙后带焦糖色,气芳香,味甜。

  2. 显微鉴别

    • 根茎横切面含黏液细胞、草酸钙针晶束、导管。

    • 粉末呈淡黄色,黏液细胞类圆形,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。

  3. 理化鉴别

    • 乙醚提取液加α-萘酚试液显紫色(检测多糖)。

    • 紫外灯下显亮蓝色荧光(检测黄酮类成分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:置于阴凉干燥处(温度<25℃,湿度<60%),密封防潮防蛀,避光保存。

  • 包装:使用玻璃瓶或真空袋,添加干燥剂(如硅胶)。

  • 有效期:干品建议1-2年内使用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,变质后不可使用。

  • 注意:受潮后易发霉、虫蛀,需及时晾晒或烘干。

五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玉竹-原态.jpg

饮片

中药-玉竹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