萹蓄是中药中具有利尿通淋、杀虫止痒、抗菌消炎等功效的药材,临床应用广泛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、孕妇等人群的禁忌及配伍限制。以下从药性、功效、临床应用、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介绍:

一、药性与归经

  • 性味:味苦,性微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膀胱经,部分记载提及入胃经。

  • 药性特点:萹蓄性微寒,能清利下焦湿热,具有显著的利尿通淋作用,适用于湿热下注引发的热淋、血淋等症状。

二、核心功效

  1. 利尿通淋

    • 主治:热淋涩痛、小便短赤、淋沥涩痛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
    • 药理:含钾盐及黄酮甙成分,可增加尿量及钠、钾排出,促进湿热排出,缓解水肿及尿路刺激症状。

  2. 杀虫止痒

    • 主治:蛔虫病、蛲虫病、钩虫病等寄生虫病,以及皮肤湿疹、阴痒带下等。

    • 药理:木犀草素等成分具有驱虫作用,外用煎汤熏洗可缓解皮肤瘙痒。

  3. 抗菌消炎

    • 主治:葡萄球菌、福氏痢疾杆菌、绿脓杆菌等致病菌感染引发的炎症。

    • 药理:生物碱类成分可抑制细菌生长,改善感染症状。

  4. 降压

    • 主治:高血压患者辅助治疗。

    • 药理:水及醇提取物对猫、兔、狗有降压作用,可辅助控制血压水平。

三、临床应用

  1. 湿热下注证

    • 应用:与瞿麦、滑石、木通、车前子、栀子、甘草等配伍,治膀胱热淋、小便短赤、淋沥涩痛,如八正散。

    • 案例:鲜扁蓄60克、鲜车前草30克,捣烂绞汁,分2次服,治尿道炎、膀胱炎。

  2. 寄生虫病

    • 应用:单用或配伍使君子、槟榔等驱虫药,治蛔虫腹痛、面青。

    • 案例:萹蓄100克、醋100克,加水1碗,煎至1碗,每日分2次服,治胆道蛔虫症。

  3. 皮肤瘙痒症

    • 应用:煎汤外洗或捣烂敷于患处,治湿疹、阴痒。

    • 案例:鲜萹蓄30~60克,加鸡蛋1~2只、生姜适量,水煎,食蛋服汤,治乳糜尿。

  4. 妇科病

    • 应用:月经期后三到七天服用,治妇女滴虫、阴蚀、白带病等。

    • 案例:鲜扁蓄90克、细叶艾根45克、粳米90克、白糖30克,煎汁空腹服,治白带。

四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9~15克;或入丸、散;杀虫单用30~60克,鲜品捣汁饮50~100克。

  • 外用:煎水洗,捣烂敷或捣汁搽。

  • 炮制:夏季叶茂盛时采收,除去根及杂质,晒干。洗净,切段,干燥。

五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:萹蓄性微寒,可能加重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
    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: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影响胎元或婴儿健康。

    • 阴虚患者:慎服,以免加重阴虚症状。

  2. 配伍禁忌

    • 不宜与滋补性中药同用:如地黄、首乌等,可能影响药效。

    • 不宜与西药配伍:如乳酶生、胰酶淀粉酶、胃蛋白酶等含酰胺键或肽键结构的西药;钙剂(氯化钙、葡萄糖酸钙)、铁剂(硫酸亚铁、枸橼酸铁)等重金属离子制剂;维生素B1;四环素族抗生素及其他抗生素(红霉素、林可霉素、氨苄西林);氨苯蝶啶、螺内酯等,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。

  3. 饮食禁忌

    • 不宜与高蛋白食物同用:如蛋黄、肉类、海味等。

    • 不宜与高钙、高铁食物同用:如牛奶等。

六、注意事项

  • 剂量控制: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低钾血症、电解质失衡,表现为疲劳、肌肉无力等,需监测电解质变化。

  • 药物相互作用:可能增强利尿剂、降压药效果,导致血压过低或脱水,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。

  • 过敏反应:对萹蓄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呼吸困难等,应立即停药并就医。

  • 贮藏条件:置干燥处,避免受潮变质。

七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萹蓄-原态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