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炙甘草别名包括蜜甘、蜜草、蕗草、国老、灵通、粉草、炙草、甜草、甜根子、西草、东草甘等。其“国老”之称源于其调和诸药的特性,在中药方剂中常作为使药使用。
二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平(偏温)。
归经: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
炙甘草性味平和,经蜜炙后温补之性增强,能兼顾调和全身气血。
三、功效主治
补脾益气: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等症。
润肺止咳:缓解咳嗽气喘、痰多咽痛等症状。
缓急止痛:治疗脘腹、四肢挛急疼痛及心动悸、脉结代等症。
调和药性:降低药物毒性,平衡方剂寒热偏性。
益气复脉:主治气血虚弱、心悸怔忡等症。
祛湿解毒:促进湿气排出,缓解湿气引起的不适。
抗炎:减轻炎症相关症状,如红肿、瘙痒。
舒缓情绪:缓解焦虑、压力,改善睡眠质量。
支持消化:缓解胃痛、消化不良、腹胀,促进食欲和消化液分泌。
四、相关配伍
炙甘草汤:由炙甘草、生姜、桂枝、人参、生地黄等组成,主治气血阴阳虚损相关病症。
四君子汤:炙甘草与党参、白术、茯苓配伍,主治脾胃气虚证。
芍药甘草汤:炙甘草与白芍配伍,主治腹挛急疼痛或四肢拘挛。
治药物中毒方:炙甘草20克、绿豆30克煎汤服用,用于解毒。
治胃寒疼痛方:炙甘草10克、大枣8个、红糖3克熬汤服用,用于温中止痛。
五、用法用量
常规用量:内服3-9克,大剂量可用至30-60克(需严格遵医嘱)。
具体用量:
补脾益气:每次10-15克。
缓急止痛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:每次3-5克。
用法:煎汤服用,或入丸散。
六、使用禁忌
配伍禁忌:
不可与海藻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同用,因其药性相反,同用可能发生剧烈毒性反应或副作用。
不可与强心苷、阿托品、盐酸麻黄碱等药物同服。
人群禁忌:
孕妇:可能引发出血、流产。
心脏病患者:可能加重心脏负担。
湿盛胀满、浮肿者:可能加重症状。
肥胖者: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增长过快。
高血压患者:可能引起血压升高。
饮食禁忌:避免与猪肉、菘菜、海菜、河豚等同食。
其他禁忌:
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,可能引发水肿、低血钾、血压升高、四肢面部多毛、荨麻疹、皮疹等。
使用期间建议低盐饮食,避免引起高血压。
七、炮制
步骤:
取熟蜜,加适量开水稀释。
加入净甘草片拌匀,闷润至透。
置炒制容器内,文火加热,炒至黄色至深黄色,不粘手时取出晾凉。
注意事项:
甘草需除去泥沙、杂质及腐烂部分。
注意火候,避免火候不足或过度。
关注甘草、蜂蜜的质量和纯净度。
八、鉴别
外观鉴别:
形状: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,表面平坦,质地略显滋润。
颜色:外皮红棕色或灰棕色,有时可见纵皱纹;切面黄色至深黄色,略显角质样。
质地:稍黏软,略有弹性,断面整齐。
气味鉴别:
气味:具有特殊的浓郁香气,无其他异味。
味道:味甜而特殊,醇厚且有回味。
九、贮藏
环境要求:置于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容器选择:使用密封性良好的容器,避免受潮变质。
定期检查:定期检查药材状态,发现霉变或虫蛀需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