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阿魏、臭阿魏、阿魏达、五彩阿魏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伞形科植物阿魏(如新疆阿魏、阜康阿魏)的树脂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、辛,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脾、胃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消积散痞:消食化积,治疗食积不化、脘腹胀痛。

  2. 杀虫解毒:驱虫,治疗虫积腹痛、疥癣湿疹。

  3. 活血化瘀:缓解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痈肿疮疡。

  4. 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反应,缓解疼痛。

主治

  • 消化系统:食积不化、脘腹胀痛、痢疾。

  • 妇科疾病:疟母痞块、妇女腹中血积。

  • 外科疾病: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痈肿疮疡。

  • 寄生虫病:虫积腹痛、疥癣湿疹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阿魏 + 白芥子:治腹中痞块及瘀血癥瘕。

  2. 阿魏 + 山楂:治饮食积滞,尤适油腻肉食积滞。

  3. 阿魏 + 黄连、连翘:治痢疾,增强清热燥湿、解毒散结之效。

  4. 阿魏 + 牵牛子:增强消食导滞作用,治小儿食积。

  5. 阿魏 + 当归、鳖甲:制丸或膏,治疟母痞块及妇女腹中血积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

    • 丸散剂:0.6~1.5克,每日1~2次。

    • 研末冲服:每日不超过3克,用温水或米汤送服。

    • 泡酒饮用:与高度白酒浸泡,每日饮用量不超过10毫升。

  • 外用

    • 研末调敷:用醋或黄酒调成糊状,敷于神阙、中脘等穴位。

    • 煎汤熏洗:水煎后趁热熏蒸或清洗患处,水温40℃左右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孕妇禁用:辛温行散,可能引发流产。

  2. 脾胃虚弱者慎用:易刺激胃肠,加重腹胀、腹泻。

  3. 长期或过量使用:可能损伤胃黏膜,需遵医嘱控制剂量。

  4. 过敏体质者慎用: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等过敏反应。

八、炮制

  1. 净制:除去杂质,切小块或打碎。

  2. 炒制:文火炒至灰黑色存性,降低腥臭气,缓和药性。

  3. 醋制:用醋煎煮成膏,增强消积散痞之效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外观:不规则块状或脂膏状,表面蜡黄至棕黄色,断面有孔隙。

  • 气味:具强烈蒜样臭气,味苦辣,嚼之有灼烧感。

  • 水试:加水研磨成白色乳状液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含树脂道碎片,内含棕色物。

  • 挥发油中含蒎烯及二硫化合物(如仲丁基丙烯基二硫化物)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薄层色谱:显紫色或蓝色斑点(阿魏酸特征反应)。

  • 化学定性:遇硫酸呈紫红色(树脂类反应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:密封避光保存,置于阴凉干燥处(温度≤25℃,湿度≤60%)。

  • 容器:玻璃或陶瓷罐,避免塑料或金属容器。

  • 养护:定期检查,发现霉斑或气味异常立即丢弃;潮湿地区可定期晾晒防霉变。

  • 有效期:通常2~3年,保存得当可延长至5年。

十一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阿魏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