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芥子、白芥子、胡芥子、芥菜子、辣菜子、黄芥子(与白芥子区分时使用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十字花科植物白芥(Sinapis alba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夏季采收,晒干后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温;归肺、胃经。

  • 毒性:无毒,但过量可能刺激消化道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温肺化痰:治疗寒痰壅肺、咳嗽气喘。

  2. 利气散结:缓解胸胁胀痛、痰滞经络(如关节疼痛、阴疽流注)。

  3. 通络止痛:辅助治疗风湿痹痛、肢体麻木。

  4. 外用消肿:治疗跌打损伤、痈肿疮毒(研末调敷)。

主治

  • 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(寒痰型)。

  • 疼痛病症:胸胁胀痛、风湿性关节炎。

  • 外科疾病:痈肿初起、阴疽肿硬、关节痰核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三子养亲汤(《韩氏医通》)

    • 配伍:白芥子、苏子、莱菔子。

    • 主治:痰壅气逆之咳嗽痰多、喘促胸闷。

  2. 白芥子散(《妇人良方》)

    • 配伍:白芥子、木鳖子、没药、桂心、木香。

    • 主治:寒痰阻络之关节疼痛、阴疽流注。

  3. 控涎丹(《三因方》)

    • 配伍:白芥子、甘遂、大戟。

    • 主治:痰涎壅盛之癫痫、痰饮喘咳。

  4. 外用方

    • 痈肿初起:白芥子研末,醋调敷患处。

    • 跌打损伤:白芥子末与葱白共捣,敷肿痛处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3~6克;或入丸、散(研末吞服1~2克)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发泡疗法(穴位敷贴)。

  • 注意事项:久煎可能降低药效,宜后下;外用需控制剂量,避免皮肤刺激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阴虚火旺、肺虚咳嗽者禁用。

    • 消化道溃疡、出血倾向者慎用。

    • 孕妇慎用(可能刺激子宫)。

  2. 其他

    • 不可与酸性药物(如维生素C)同服,以免降低药效。

    • 外用可能引起皮肤发红、起泡,需严格控量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用:除去杂质,晒干,直接入药(利气散结力强)。

  2. 炒用:文火炒至深黄色,有爆裂声,取出放凉(缓和辛散之性,增强温肺化痰作用)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外观:球形,直径1.5~2.5mm,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,具细密网纹及稍凸起的种脐。

  • 质地:种皮薄而脆,破开后可见白色胚乳及胚。

  • 气味:气微,味辛辣,嚼之有灼热感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种皮表皮细胞:类长方形或类方形,壁薄,外壁具角质层。

  • 胚乳细胞:含大量淀粉粒及脂肪油滴。

  • 理化反应:遇碘液显蓝紫色(淀粉反应);遇苏丹Ⅲ显橙红色(脂肪油反应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:密封,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
  • 包装:玻璃瓶或塑料容器,避免与酸性物质共储。

  • 有效期:暂定24个月。

十一、附图

饮片

中药-白芥子-饮片.jpg

中药-白芥子-饮片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