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白头翁的别名包括:野丈人、胡王使者、白头公、高勒贵-花日(蒙药名)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毛茛科植物白头翁(Pulsatilla chinensis (Bge.) Regel)的干燥根及根茎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胃、大肠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,燥湿杀虫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热毒血痢:湿热或热毒引起的腹痛、里急后重、下痢脓血(如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)。

    • 疮痈肿毒:痄腮、瘰疬、皮肤疮疡。

    • 阴痒带下:妇科炎症及瘀热症瘕疼痛。

    • 出血证:崩漏、血痔(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白头翁汤(《伤寒论》):与黄连、黄柏、秦皮配伍,治热毒血痢。

  2.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(《金匮要略》):与阿胶、干姜配伍,治产后血虚下痢。

  3. 外治方:与苦参、蛇床子煎汤熏洗,治滴虫性阴道炎、阴痒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6-15克(鲜品15-30克)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捣敷,或煎汤熏洗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虚寒泻痢、孕妇慎用;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
  • 注意事项:苦寒之品,易伤胃气,中病即止,不宜久服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生品

    • 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干燥。
  2. 炒炭

    • 取白头翁片,武火炒至外黑内褐,喷水灭火星,晾凉。
  3. 酒制(满族炮制):

    • 喷洒白酒闷润,再与麦麸拌炒至黑褐色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性状鉴别

    • :类圆柱形或圆锥形,长6-20cm,直径0.5-2cm。表面黄棕色,有纵皱纹及朽状凹洞;根头部密生白色绒毛。

    • 断面: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质硬脆。

  2. 显微鉴别

    • 韧皮纤维:梭形或纺锤形,壁木化。

    • 非腺毛:单细胞,基部膨大,壁木化,具螺状纹理。

    • 导管:具缘纹孔、网纹或螺纹,直径10-72μm。

十、贮藏
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避免与潮湿环境接触,保持干燥以防止霉变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白头翁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白头翁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白头翁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