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巴菽、刚子、江子、老阳子、双眼龙、猛子仁、巴果、双眼虾、红子仁、巴贡、巴米、毒鱼子、銮豆、贡仔、八百力、巴仁、芒子、药子仁、芦麻子、腊盘子、泻果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大戟科植物巴豆(Croton tiglium L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根及叶亦供药用,但主要用药部位为种子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热;有大毒。

  • 归经:归胃、大肠、肺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峻下冷积:用于寒积便秘,症见大便不通、腹满胀痛。

  2. 逐水退肿:治疗大腹水肿,促使体内水液排出。

  3. 祛痰利咽:针对寒实结胸、喉痹痰阻,帮助祛除痰涎,通畅咽喉。

  4. 蚀疮去腐:外用治疗痈肿脓成未溃、恶疮烂肉、疥癣等,促使疮疡腐肉去除。

  5. 现代应用

    • 胆道蛔虫、面神经麻痹、哮喘、肠梗阻、阑尾炎、宫颈癌痛等(需严格遵医嘱)。

主治

  • 寒积便秘:大便不通、腹满胀痛。

  • 水肿胀满:大腹水肿、腹水臌胀。

  • 喉痹痰阻:寒实结胸、喉中痰涎壅塞。

  • 恶疮疥癣:痈肿未溃、神经性皮炎、荷钱癣疮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三物白散:巴豆配桔梗、贝母,治寒实结胸。

  2. 三物备急丸:巴豆配大黄、干姜,治心腹卒暴百病。

  3. 寒痰气喘:巴豆配青橘皮、姜汁,研末服。

  4. 腹水臌胀:巴豆配杏仁,捣泥为丸服。

  5. 恶疮神经性皮炎:巴豆配雄黄、轻粉,调涂患处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

    • 丸、散剂:0.1~0.3克,通常制成巴豆霜。

    • 不入汤剂,急症需炒熟压油后使用。

  • 外用

    • 研末敷贴、调涂或熏灸。

    • 神经性皮炎:巴豆醋浆涂搽,每周1次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:孕妇及体弱者忌服,以免堕胎或损伤正气。

  2. 配伍禁忌:忌与牵牛子同用。

  3. 注意事项

    • 服巴豆后勿食热粥、开水,以免加剧泻下。

    • 过量或不当使用可导致剧烈腹泻、呕吐,需严格遵循医嘱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巴豆:仅供外用蚀疮,毒性强烈。

  2. 炒巴豆

    • 炒至焦褐色(焦巴豆)或焦黑色(巴豆炭),降低毒性。

    • 用于疮痈肿毒、腹水臌胀。

  3. 巴豆霜

    • 压榨去油,制成粉末,缓和泻下作用。

    • 现代工艺:加热处理破坏毒性蛋白,确保含油量稳定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种子:椭圆形,表面灰棕色,有纵纹,种皮薄,胚乳肥厚,富油性,味辛辣。

  • 果实:蒴果长圆形至卵形,有3钝角,外表黄白色,具6条纵棱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外果皮:1列表皮细胞,含星状毛(6~15个厚壁细胞组成)。

  • 中果皮:散在石细胞,维管束周围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。

  • 内果皮:3~5层纤维状厚壁细胞交迭排列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成分:含巴豆油(50%~60%)、巴豆苷、毒性蛋白、生物碱等。

  • 检测: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可分析挥发性成分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容器:陶瓷、玻璃瓶或金属盒,密封避光保存。

  • 环境:防潮防蛀,避免高温(宜存放在阴凉干燥处)。

  • 养护:定期检查,防止走油或霉变,高温地区可定期晾晒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巴豆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巴豆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