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冰台、遏草、香艾、蕲艾、艾蒿、艾、灸草、医草、黄草、艾绒、艾叶、青、蒿枝、萧、艾青、蒿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菊科植物艾(Artemisia argyi Levl. et Vant.)的干燥叶。夏季花未开时采摘,除去杂质,晒干或阴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、辛,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肝、脾、肾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温经止血:用于虚寒性出血,如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。

  2. 散寒止痛:缓解虚寒性腹痛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宫寒不孕。

  3. 调经安胎:治疗胎动不安、妊娠下血。

  4. 祛湿止痒:外用治疗湿疹、疥癣、皮肤瘙痒。

  5. 祛痰平喘: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。

主治

  • 妇科疾病: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崩漏、胎动不安。

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虚寒性腹痛、腹泻、胃肠炎。

  • 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咳嗽、哮喘。

  • 皮肤科疾病:湿疹、疥癣、阴疮湿痒。

  • 其他: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痈肿疮疡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艾叶 + 阿胶:治崩漏(如《金匮要略》胶艾汤)。

  2. 艾叶 + 干姜:温中散寒,治寒凝腹痛(如《伤寒论》柏叶汤)。

  3. 艾叶 + 当归:调经止痛,治血虚寒凝痛经。

  4. 艾叶 + 香附:理气调经,治气滞血瘀痛经。

  5. 艾叶 + 陈皮:祛湿化痰,治咳嗽痰多。

  6. 艾叶 + 防风:祛风散寒,治风寒湿痹。

  7. 艾叶 + 苦参:清热燥湿,治湿疹瘙痒。

  8. 艾叶 + 川芎:活血行气,治产后瘀阻腹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3~9克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捣绒作炷灸治,或煎水熏洗,或捣敷。

  • 艾灸:制成艾条、艾炷,用于灸法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阴虚血热者慎用:艾叶性温,阴虚内热、血热妄行者禁用。

  2. 孕妇慎用:大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,导致流产。

  3. 脾胃虚弱者慎用:可能加重腹胀、腹泻。

  4. 过敏体质者慎用:少数人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。

  5. 避免过量:内服过量(>15克)可能引起中毒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等症状。

八、炮制

  1. 艾叶:拣去杂质,去梗,筛去灰屑。

  2. 艾绒:取晒干艾叶碾碎成绒,拣去硬茎及叶柄,筛去灰屑。

  3. 艾炭(醋艾炭):取净艾叶,武火炒至焦黑色,喷淋米醋,拌匀后取出晾干。

  4. 蜜艾叶:取艾叶,加炼蜜拌匀,炒至不粘手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叶片:多皱缩破碎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,羽状深裂,裂片椭圆状披针形,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。

  • 表面: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,有稀疏柔毛及腺点;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。

  • 气味:气清香,味微苦辛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非腺毛:两种类型,一种为T字形毛,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。

  • 腺毛:表面观鞋底形,由4或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,无柄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薄层色谱:以石油醚-甲苯-丙酮展开,显紫色或蓝色斑点(阿魏酸特征反应)。

  • 化学定性:遇硫酸呈紫红色(树脂类反应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环境:置阴凉干燥处,避光保存,温度≤25℃,湿度≤60%。

  • 容器:密封于玻璃罐或塑料袋中,防潮防蛀。

  • 养护:定期检查,发现霉斑或虫蛀立即处理;潮湿地区可定期晾晒。

  • 有效期:通常2~3年,保存得当可延长至5年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艾叶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艾叶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