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蛇舌草、蛇舌癀、蛇总管、蛇针草、二叶葎、白花十字草、珠仔草、龙吐珠、甲孟草、散草、羊须草、千打捶、鹤舌草、细叶柳子、定经草、南地珠、竹叶草、铁沙尔、白花十字草、尖刀草。
二、入药部位
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(Hedyotis diffusa Willd.)的干燥全草,包括根、茎、叶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淡,凉(或寒)。
归经:归胃、大肠、小肠经;部分文献提及归心、肝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清热解毒:治疗咽喉肿痛、扁桃体炎、肺炎、痈肿疮疡、毒蛇咬伤。
利湿通淋:缓解湿热黄疸、尿路感染、热淋涩痛、水肿。
消痈散结:辅助治疗肠痈(阑尾炎)、疮疖肿毒。
抗癌作用:现代研究显示对胃癌、食管癌、肠癌等有辅助抑制作用。
抗菌消炎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等病原体。
主治
热毒病症:肺炎、扁桃体炎、痈肿疮疡。
湿热病症:黄疸、尿路感染、热淋涩痛。
外科疾病:毒蛇咬伤、疮疖肿毒。
癌症辅助:胃癌、食管癌、肠癌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白草枇杷饮(《李元文方》)
配伍:白花蛇舌草50克,生枇杷叶9克,当归9克,生栀仁9克,白芷6克,桑白皮12克,黄柏9克,黄连3克,生甘草3克。
主治:肺胃湿热,外感毒邪。
白英菊花饮(《肿瘤的诊断与防治》)
配伍:白英30克,野菊花30克,臭牡丹30克,三颗针15克,苦参15克,白头翁15克,七叶一枝花15克,白花蛇舌草20克。
主治:毒热型鼻咽癌。
阑尾炎合剂(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资料选编》)
配伍:金银花30g,蒲公英30g,败酱草30g,连翘30g,白花蛇舌草30g,冬瓜仁30g,赤芍15g,大黄(后下)15g,桃仁15g,川楝子15g,木香15g。
主治:急性阑尾炎(瘀滞期、蕴热期、毒热期)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~30克,大剂量可用至60克。
外用:鲜品捣敷患处,或煎水熏洗。
注意事项:鲜品用量可适当增加,但需避免过量;孕妇及脾胃虚寒者禁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禁用(性凉,可能引起流产)。
脾胃虚寒者慎用(加重腹痛、腹泻)。
过敏体质者禁用(可能引发皮疹、呼吸困难)。
其他:阴虚者慎用,避免与酸性物质同服。
八、炮制
生用:洗净泥土,晒干,切段。
炮制:传统以生用为主,部分资料提及炒制以增强药效,但现代多直接晒干使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外观:全草扭缠成团,灰绿色至灰棕色。
根:主根粗约2~4毫米,须根纤细,淡灰棕色。
茎:细而卷曲,质脆易折断,断面有白色髓部。
叶:多破碎,极皱缩,易脱落;托叶长1~2毫米。
显微鉴别
表皮细胞:类方形或卵圆形,外被角质层。
内皮层:1列细胞,韧皮部较窄。
木质部:导管径向排列成行,木纤维壁较厚。
髓部:宽广,含淀粉粒,偶见草酸钙针晶。
理化鉴别
硫酸盐反应:水煎液遇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。
淀粉反应:遇碘液显蓝色。
十、贮藏
容器:竹篓、木箱或陶瓷容器,密封防潮。
环境:阴凉干燥处,温度≤25℃,湿度≤60%,避免阳光直射。
养护:定期检查,防止霉变或虫蛀,避免与酸性物质共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