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败酱草的别名众多,包括败酱、马草、山白菜、黄花草、鸡肠子草、女郎花、豆渣草、白苦爹、苦苴、苦菜、鹿肠、鹿首、黄花龙芽、野黄花、野芹、节托莲、苦载、野苦菜、苦猪菜、苦苣、苦斋、苦斋公、苦麻菜、小苦麦菜、小苦荬、苦丁菜、苦碟子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或黄花败酱的干燥全草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性微寒,味辛、苦。

  • 归经:归胃、大肠、肝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热解毒,祛痰排脓,祛瘀止痛,凉血止痢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热毒病症

      • 肠痈(腹痛、发热、右腹部肿块,如急性阑尾炎)。

      • 肺痈(咳嗽、胸痛、咳吐脓血,如肺脓疡)。

    • 疮痈肿毒:皮肤化脓性感染、疔疮、痈肿。

    • 瘀血疼痛:产后瘀血腹痛、跌打损伤瘀痛。

  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热毒血痢(大便带脓血)、肠炎、胃炎。

    • 其他:结膜炎、肝炎、蛇虫咬伤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肠痈(阑尾炎):与薏苡仁、附子配伍(如《金匮要略》薏苡附子败酱散)。

  2. 肺痈(肺脓疡):与鱼腥草、金银花、芦根配伍。

  3. 疮痈肿毒:与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配伍。

  4. 产后瘀阻腹痛:与当归、川芎、桃仁配伍。

  5. 热毒血痢:与黄连、黄柏、白头翁配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6-15克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
  • 鲜品用量:鲜败酱草可加倍使用,或捣烂外敷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、食少泄泻者慎用。

    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。

    • 肝阳上亢、血热内盛者慎用。

    • 经期女性慎用(因其活血作用)。

  • 配伍禁忌

    • 忌与荞麦、藜芦、乌头同用(藜芦属“十八反”,乌头含毒性成分)。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脾胃,需中病即止。

    •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刺激性食物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生败酱草

    • 取原药材,去根洗净,切2-3分或5分长段,晒干。

    • 或洗净后闷透,切1-2分或3-4分长段,晒干。

  2. 败酱炭

    • 取败酱草用木柴微火炒至黑色,微洒水,晒干(天津炮制法)。
  3. 其他炮制:部分地区采用润切、洗切等方法,确保药材干燥后入药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鉴别

    • 全草:茎直立,表面有纵棱及倒生白毛,断面中空;叶对生,披针形或窄卵形,羽状深裂,边缘有粗锯齿;花小,黄色或白色,聚伞圆锥花序。

    • 根茎:圆柱形,表面暗棕色,有节,节上生细根;质脆,易折断,断面类白色。

  • 显微鉴别

    • 叶表面:上表皮细胞多角形,内外平周壁增厚,垂周壁平直;下表皮细胞多角形,垂周壁略弯曲,气孔不定式。

    • 非腺毛:单细胞,表面有细小颗粒状突起,多存在于叶缘及叶脉。

    • 腺毛:柄短,单细胞,存在于下表皮。

    • 栅栏组织:2-3列,海绵组织中含草酸钙簇晶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贮藏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潮湿环境接触,保持干燥以防止霉变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败酱草-原态.jpg

饮片

中药-败酱草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