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荜澄茄的别名包括:澄茄、毗陵茄子、毕茄、毕澄茄、山胡椒、味辣子、木姜子等。其中,“毕澄茄”为最常见别名,古籍与现代文献中均有记载。

  • 荜澄茄是正名,始载于《海药本草》,别名包括毕澄茄、澄茄、毗陵茄子等。

  • 毕澄茄是荜澄茄的别名,尤其在古籍和部分文献中使用,但现代药典以“荜澄茄”为规范名称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樟科植物山鸡椒(Litsea cubeba (Lour.) Pers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除去杂质后晒干。
注:古代文献中提到的荜澄茄原为胡椒科植物,但现代药典已明确以樟科山鸡椒为正品来源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脾、胃、肾、膀胱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,温肾助阳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寒凝证:胃寒腹痛、呕吐呃逆、寒疝腹痛。

    • 下焦虚寒:寒湿郁滞致小便浑浊、小便不利。

    • 其他:支气管哮喘、中暑、无名肿毒等(现代临床扩展应用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温中散寒:与高良姜配伍(如《扁鹊心书》荜澄茄散),治胃寒脘腹冷痛。

  2. 行气止痛:与吴茱萸、香附配伍(如《丹溪心法》寒疝丸),治寒疝腹痛。

  3. 温肾利水:与萆薢、乌药配伍,治下焦虚寒小便不利。

  4. 经典方剂:荜澄茄丸(《宣明论方》)、荜澄茄散(《圣济总录》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1.5-3克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研末敷贴或煎水洗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阴虚火旺、实热内盛者禁用;孕妇慎用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避免与黄连、大黄等寒凉药物同用。

    •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、酸辣食物。

    •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口干、头晕,需严格遵循剂量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

  • 古代炮制:曾用酒蒸法(《雷公炮炙论》),现代以生用为主。

  • 现代工艺:直接干燥后使用,部分地区保留古法净制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鉴别

    • 果实:类球形,直径4-6mm,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网状皱纹。

    • 气味:气芳香,味稍辣而微苦。

  • 显微鉴别

    • 外果皮:切向延长的细胞,外被厚角质层。

    • 中果皮:含微小针晶及油细胞。

    • 内果皮:梭形石细胞栅状排列,含方晶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方法: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,密封保存。

  • 注意:定期检查,避免霉变。

十一、附图

饮片

中药-荜澄茄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