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蚕沙的别名包括:晚蚕沙、原蚕沙、蚕砂、马鸣肝、晚蚕矢、二蚕沙、蚕屎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入药部位为蚕蛾科昆虫家蚕(Bombyx mori L.)的干燥粪便。通常在6-8月收集,以二眠至三眠期的粪便为主,经晒干、簸净泥土及桑叶碎屑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、甘,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肝、脾、胃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祛风除湿:治疗风湿痹痛、肢体麻木、筋骨拘挛。

  2. 和胃化浊:缓解湿浊中阻所致的腹痛、吐泻、转筋。

  3. 活血通经:改善妇女闭经、崩漏。

  4. 其他:辅助治疗风疹、湿疹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。

主治

  • 风湿痹痛:如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。

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霍乱吐泻、腹痛转筋。

  • 皮肤疾病:风疹、湿疹瘙痒。

  • 妇科疾病:闭经、崩漏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风湿痹痛

    • 配羌活、独活、威灵仙治风湿寒痹。

    • 配防己、薏苡仁、栀子治风湿热痹(如《温病条辨》宣痹汤)。

  2. 吐泻转筋

    • 配木瓜、吴茱萸、薏苡仁(如《霍乱论》蚕矢汤)。
  3. 湿热内蕴

    • 配黄连、吴茱萸(左金丸加减)清热燥湿。

    • 配皂角子升清降浊,治大便秘结。

  4. 其他

    • 配山楂消积化湿,治子痫、湿疹。

    • 配黄柏清热燥湿,治下焦湿热尿浊、遗精。

    • 配薏苡仁祛湿舒筋,治霍乱吐泻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5-15克,布包煎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炒热熨敷或煎水洗。

  • 炮制品:生用或炒黄、酒炙后使用,以减少刺激性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阴虚内热、血燥者慎用。

    • 孕妇、婴幼儿及过敏体质者禁用。

  • 配伍禁忌

    • 避免与抗凝药物同用(可能增强出血风险)。

    • 糖尿病患者慎用(可能影响血糖)。

  • 不良反应

    •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消化道不适(如恶心、腹泻)。

    • 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采集:6-8月收集家蚕二眠至三眠期的粪便,除去杂质。

  2. 干燥:晒干或低温烘干,簸净泥土及桑叶碎屑。

  3. 炮制

    • 生用:直接干燥后使用。

    • 炒黄:文火炒至微黄色,增强和胃化湿作用。

    • 酒炙:喷洒黄酒拌匀,炒至微干,增强活血通经功效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外观:短圆柱形颗粒,长2-5mm,直径1.5-3mm,表面灰黑色至绿黑色,有6条纵棱及横向环纹,质坚脆,气微,味淡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粉末:灰褐色,含钟乳体大细胞、草酸钙簇晶、非腺毛及螺纹导管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茚三酮反应:滤液加热后显紫红色(含氨基酸)。

  • 薄层色谱:与β-谷甾醇对照品显相同斑点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密封,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、避光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定期晾晒(如每年夏季),霉变或结块者不可使用。

    • 家庭储存可加入食品干燥剂,医院常低温保存于生药柜。

十一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蚕沙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