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川乌的别名包括:草乌、黑顺子、臭狗头。需注意与草乌区分,川乌为乌头的母根,而草乌为北乌头的块根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(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.)的干燥母根。秋季采挖,除去杂质,晒干,炮制后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、苦,热;有大毒。

  • 归经:归心、肝、肾、脾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祛风除湿:治疗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、麻木不仁。

  2. 温经止痛:缓解心腹冷痛、寒疝腹痛、阴疽肿痛。

  3. 麻醉止痛:外用可麻醉止痛,用于手术或疮疡肿痛。

主治

  • 风寒湿痹:如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。

  • 寒凝疼痛:心腹冷痛、寒疝腹痛、跌打损伤。

  • 阴疽肿痛:慢性溃疡、无名肿毒。

  • 麻醉止痛:外科手术局部麻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川乌配附子:温肾助阳,散寒止痛,用于肾阳不足、寒湿痹痛(如《金匮要略》乌头赤石脂丸)。

  2. 川乌配苍术:祛风除湿,治疗风湿痹痛(如《普济方》乌术丸)。

  3. 川乌配五灵脂:活血止痛,用于寒凝血瘀之痛症(如《宝鉴》乌灵丸)。

  4. 川乌配麻黄、芍药:治疗寒湿历节疼痛(如《金匮要略》乌头汤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g,宜先煎30分钟至1小时以降低毒性;或入丸、散,每次1-2g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
  • 炮制差异

    • 生川乌:毒性大,仅供外用。

    • 制川乌:毒性降低,可内服,常用量为1.5-3g,最大剂量不超过6g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禁用(可能致畸或流产)。

    • 阴虚阳亢、热证疼痛者禁用。

    • 对川乌过敏者禁用。

    • 心肺功能不全、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慎用。

  • 配伍禁忌

    • 反半夏、瓜蒌、贝母、白蔹、白及(十八反)。

    • 恶藜芦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必须炮制后使用,严格控制剂量。

    • 避免与酒精、茶类同服,以免增强毒性。

    • 中毒症状包括口舌麻木、恶心呕吐、心律失常,需立即就医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生川乌:除去杂质,洗净晒干,仅供外用。

  2. 制川乌

    • 传统炮制:浸泡至内无干心,煮沸4-6小时或蒸6-8小时,至切开无白心,口尝微麻舌感,晾至六成干后切片,干燥。

    • 现代工艺:采用高压蒸制或煮制,进一步降低毒性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生川乌

    • 形态:圆锥形,稍弯曲,顶端常有残茎,中部多向一侧膨大,长2-7.5cm,直径1.2-2.5cm。

    • 表面:棕褐色或灰棕色,有瘤状侧根痕及子根脱落痕迹。

    • 断面:类白色或浅灰黄色,粉质,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。

    • 气味:气微,味辛辣、麻舌。

  • 制川乌

    • 形态:不规则厚片,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,有灰棕色多角形细环纹。

    • 质地:体轻,质脆,断面有光泽。

    • 气味:气微,微有麻舌感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粉末:含双酯型生物碱(乌头碱、中乌头碱等),炮制后转化为单酯型或醇胺型生物碱。

  • 薄层色谱: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毒性成分:双酯型生物碱(如乌头碱、次乌头碱)为剧毒成分,炮制后含量显著降低。

  • 水解反应:炮制过程中,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毒性较低的单酯型生物碱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定期检查,霉变或虫蛀者不可使用。

    • 医院需专柜标记“剧毒药材”,家庭储存应远离儿童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川乌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川乌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