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蝉蜕的别名包括:蝉衣、蝉壳、伏壳、枯蝉、知了皮、金蝉衣等。这些别名反映了其来源(蝉的蜕壳)和形态特征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入药部位为蝉科昆虫黑蚱(Cryptotympana pustulata)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。通常在夏季采集,除去杂质,晒干后入药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、咸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肝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疏散风热:治疗风热感冒,缓解发热、头痛、咳嗽等症状。

  2. 利咽开音:适用于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,如急性咽喉炎。

  3. 透疹止痒:促进麻疹透发,缓解风疹、湿疹等皮肤瘙痒。

  4. 明目退翳:改善目赤肿痛、羞明多泪、视物模糊等眼部症状。

  5. 息风止痉:用于小儿惊风、破伤风等神经系统疾病,缓解抽搐。

主治

  • 风热感冒:发热、头痛、咳嗽。

  • 咽喉疾病: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。

  • 皮肤问题:麻疹不透、风疹、湿疹。

  • 眼部疾病:目赤肿痛、翳膜遮睛。

  • 神经系统疾病:小儿惊风、破伤风抽搐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风热感冒

    • 配薄荷、牛蒡子(如银翘散)增强疏散风热作用。
  2. 咽喉肿痛

    • 配胖大海、桔梗(如蝉蜕利咽汤)利咽开音。
  3. 麻疹不透

    • 配紫草、浮萍(如透疹汤)促进疹毒透发。
  4. 风疹瘙痒

    • 配荆芥、防风(如消风散)祛风止痒。
  5. 目赤翳障

    • 配菊花、决明子(如明目汤)清肝明目。
  6. 惊风抽搐

    • 配全蝎、僵蚕(如止痉散)息风止痉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6克,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
  • 炮制差异

    • 生用:疏散风热、利咽开音,多用于风热感冒及咽喉疾病。

    • 炒炭:增强止血作用(现代临床较少用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慎用(性寒可能刺激子宫)。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(如长期腹泻、畏寒)不宜使用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(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呼吸困难)禁用。

  • 配伍禁忌:避免与温补性中药同用,以免降低药效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内服需控制剂量,过量可能导致腹痛、腹胀。

    • 外用时需先做过敏测试,避免刺激皮肤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生用

    • 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  2. 炒炭

    • 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,喷淋清水灭尽火星,晾凉(现代多用煅制法)。
  3. 古代炮制

    • 包括炙制、酒制、盐制等,现代多简化生用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形态:空壳状,黄棕色,半透明,体轻质脆,易碎。

  • 特征:头部有复眼,胸部有三对足,腹部有环节,尾端钝尖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表皮细胞:多角形,排列紧密。

  • 气孔:下陷,周围细胞放射状排列。

  • 甲壳质纤维:呈束状或网状分布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紫外光谱:在280nm处有特征吸收峰。

  • 薄层色谱:以蝉蜕对照药材为参考,显相同斑点。

伪品区分

  • 金蝉衣:颜色较浅,皮壳薄,尾刺尖锐(易碎,药效低)。

  • 小金蝉:体型小,易碎,药效较低。

  • 寒蝉:体型小,皮壳薄,易碎(非正品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干燥处,密封保存,防潮、防蛀。

  • 注意事项:定期检查,霉变或虫蛀者不可使用。

十一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蝉蜕-药材.jpg

中药-蝉蜕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