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草乌的别名包括:草乌头、北乌头、五毒根、鹅儿花、铁花等。需注意与川乌(附子母根)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(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.)的干燥块根。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后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苦,热;有大毒。
归经:归心、肝、肾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祛风除湿:治疗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、筋脉拘挛。
温经止痛:缓解心腹冷痛、寒疝作痛、跌打损伤疼痛。
麻醉止痛:外用可麻醉止痛,用于手术或疮疡肿痛。
主治
风湿痹痛:如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。
寒凝疼痛:心腹冷痛、寒疝腹痛、痛经。
跌打损伤:外伤瘀血肿痛。
麻醉:外科手术局部麻醉(需炮制后使用)。
五、相关配伍
风寒湿痹:
配附子、桂枝(如《伤寒论》乌头汤)治寒湿痹痛。
配川乌、威灵仙治风湿性关节炎。
寒凝心脉:
- 配干姜、赤石脂(如《金匮要略》乌头赤石脂丸)治心痛彻背。
寒疝腹痛:
- 配蜂蜜(煎服)或配小茴香、吴茱萸(如《医方集解》导气汤)。
跌打损伤:
- 配乳香、没药(如《伤科补要》草乌散)治外伤瘀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.5-3g(需炮制后使用,且先煎、久煎以降低毒性);或入丸、散(0.15-0.3g)。
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(生品需谨慎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(毒性强烈,易致流产或发育异常)。
阴虚火旺、热证疼痛者禁用(辛热助火,加重症状)。
对草乌过敏者禁用。
配伍禁忌:
- 忌与贝母、半夏、瓜蒌、白蔹等相反药物同用(“十八反”)。
注意事项:
严格炮制,生品内服可致中毒(症状:口舌发麻、恶心呕吐、心律失常,甚至死亡)。
用量需精准,超量使用风险极高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草乌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(仅限外用)。
制草乌:
煮制: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,煮沸4-6小时或蒸至透心,切薄片,干燥。
醋制:煮制后加米醋拌匀,文火炒干(每100kg草乌用醋15kg)。
高压蒸制:现代工艺采用高压蒸煮12小时以上,进一步降低毒性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块根:圆锥形,中部多向一侧膨大,长2-7cm,直径1-3cm。表面暗褐色或黑褐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痕,顶端残留茎基。质坚实,断面灰白色,形成层环纹明显,味辛辣而麻舌(生品)。
伪品(附子):母根呈圆锥形,表面棕褐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痕,质硬,断面黄白色,味辛辣但不麻舌。
显微鉴别
后生皮层细胞:长方形或多角形,壁稍厚。
导管:网纹或梯纹导管,直径20-50μm。
草酸钙簇晶:散在或成群,直径10-25μm。
理化鉴别
- 生物碱反应:取粉末1g,加氨试液5ml,拌匀,放置30分钟,加乙醚20ml振摇,分取醚层,蒸干,残渣加稀盐酸2ml溶解,滤过。滤液分两份:一份加碘化汞钾试液生成黄白色沉淀;另一份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橙红色沉淀(示生物碱)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注意事项:
炮制品需密封保存,生品严禁入药。
家庭储存应远离儿童,医院需专柜存放并标记毒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