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蟾酥的别名包括:蟾蜍眉脂、蟾蜍眉酥、蛤蟆酥、蛤蟆浆、癞蛤蚂浆。附药“蟾皮”为蟾蜍的干燥皮,性味辛、凉,有小毒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入药部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(Bufo bufo gargarizans)或黑眶蟾蜍(B. melanostictus)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,经加工干燥而成。夏秋季捕捉蟾蜍,洗净体表后挤取腺体分泌物,忌用铁器,晒干贮存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、甘,温;有毒。

  • 归经:归心经(部分文献提及胃经,但主流以心经为主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解毒消肿:治疗痈疽疔疮、瘰疬、无名肿毒。

  2. 止痛:缓解咽喉肿痛、牙痛、腹痛及肿瘤疼痛。

  3. 开窍醒神:用于中暑神昏、痧胀腹痛、神昏吐泻。

  4. 辅助抗肿瘤:现代研究显示对肝癌、胃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。

主治

  • 外科疾病:痈疽疔疮、皮肤感染、慢性骨髓炎。

  • 内科疾病:中暑神昏、痧胀腹痛、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。

  • 五官科疾病:咽喉肿痛、牙痛。

  • 儿科疾病:小儿疳积、惊风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痈疽疔疮

    • 配麝香、朱砂(如蟾酥丸)增强解毒消肿作用。
  2. 咽喉肿痛

    • 配牛黄、冰片(如六神丸)清热利咽。
  3. 牙痛

    • 配雄黄、珍珠(如牙痛散)外用止痛。
  4. 肿瘤辅助

    • 配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(如肿瘤方)增强抗癌效果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0.015-0.03g,入丸、散剂(需严格控制剂量)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入膏药。

  • 炮制差异

    • 生蟾酥:毒性较强,需专业处理。

    • 蟾酥粉:用白酒浸渍后干燥,降低毒性,便于粉碎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(毒性可能致畸或流产)。

    • 体弱者、心脏病患者慎用(可能引发心律失常)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禁用(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呼吸困难)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内服需严格计量,过量可导致中毒(症状:呕吐、抽搐、昏迷)。

    • 外用不可入目,避免接触黏膜。

    • 忌与铁器接触,以免成分氧化变黑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生用:直接干燥后的蟾酥块,需谨慎使用。

  2. 蟾酥粉

    • 取蟾酥捣碎,加白酒(每10kg蟾酥用白酒20kg)浸渍,搅拌至稠膏状,干燥后粉碎。

    • 现代工艺采用低温干燥或真空处理,以保留活性成分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形态:扁圆形团块、饼状或片状,表面光亮,棕褐色或紫红色,质硬脆,断面胶质状。

  • 气味:气微腥,嗅之作嚏,味麻辣。

  • 理化反应:遇水起泡,泛出白色乳状液;燃烧时熔为油状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粉末:含不规则碎片、腺体细胞及脂肪油滴。

  • 成分:含蟾蜍甾二烯类化合物(如蟾毒灵)、吲哚类生物碱(如5-羟色胺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密封,置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定期检查,霉变或虫蛀者不可使用。

    • 家庭储存需置于儿童无法触及处,医院需专柜标记“剧毒”。

十一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蟾酥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