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赤小豆的别名包括:赤豆、红小豆、朱豆。
二、入药部位
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赤小豆(Vigna umbellata)或赤豆(Vigna angularis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酸,平。
归经:归心、小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利水消肿:治疗水肿胀满、脚气浮肿。
利湿退黄:缓解黄疸尿赤、风湿热痹。
消肿排脓:用于痈肿疮毒、皮肤感染。
主治
水肿疾病:肾炎水肿、肝硬化腹水。
肝胆疾病:黄疸型肝炎、胆结石。
皮肤疾病:痈疽疮毒、湿疹瘙痒。
其他:风湿性关节炎、痔疮出血。
五、相关配伍
水肿胀满:
- 配薏苡仁、茯苓(如赤小豆汤)增强祛湿效果。
黄疸尿赤:
- 配茵陈、栀子(如茵陈赤小豆汤)利湿退黄。
痈肿疮毒:
- 配金银花、连翘(如仙方活命饮)清热解毒。
风湿热痹:
- 配防己、木瓜(如防己赤小豆汤)祛湿通络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30g,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或调敷。
炮制差异:
生用:利水消肿力强,多用于实证水肿。
发芽处理:增强健脾作用,适合消化不良。
取皮:专用于皮肤疾病,如湿疹、疮疡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阴虚津伤者慎用(可能加重口干、便秘)。
胃肠功能较弱者不宜过量(可能引起腹胀)。
孕妇慎用(利水作用可能影响胎儿)。
配伍禁忌:
忌与羊肉、鲤鱼同食(可能增强利尿作用,导致脱水)。
避免与降压药、降糖药同用(可能增强药效,引发低血压/低血糖)。
注意事项:
尿频者慎用(可能加重症状)。
烹饪前需充分浸泡(减少抗营养因子)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用:
- 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用时捣碎。
发芽处理:
- 洗净后加水浸半日,闷润,每日洒水至芽长3mm时,晒干。
取皮:
- 浸泡后磨碎,簸去内仁,取仁皮供药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赤小豆:长圆形,表面紫红色,一侧有白色凸起的脐点,种脐占种子长度的2/3。
赤豆:短圆柱形,表面暗红棕色,种脐线性,微凹陷。
伪品区分:
相思子:表面红黑色,有剧毒(含相思子毒蛋白)。
红豆:颜色鲜红,种脐圆形,无利水作用。
显微鉴别
粉末:非晶质结构,遇水膨胀成胶体。
成分:含蛋白质、脂肪、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。
理化鉴别
灼烧试验:燃烧时无异味,残留白色灰烬。
pH值:水溶液呈弱酸性(pH 5-6)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干燥处,密封防潮、防蛀。
方法:
短期储存:密封塑料袋加干辣椒或大蒜防虫。
长期储存:晒干后装入玻璃罐,置于阴凉通风处。
注意事项:定期检查,霉变或虫蛀者不可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