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赤石脂的别名包括:高岭土、赤符、红高岭、赤石土、五色石脂(注:五色石脂中赤石脂为红色品种)。
二、入药部位
入药部位为硅酸盐类矿物高岭石族高岭石(Kaolinite)的矿石。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杂质,粉碎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酸、涩,温。
归经:归大肠、胃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涩肠止泻:治疗久泻久痢、大便滑脱不禁。
收敛止血:缓解便血、崩漏、外伤出血。
敛疮生肌:用于疮疡溃烂、湿疹瘙痒、烧烫伤。
固脱:辅助治疗子宫脱垂、脱肛。
主治
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腹泻、溃疡性结肠炎、便血。
妇科疾病:崩漏、带下。
外科疾病:疮疡久溃不敛、湿疹、烧烫伤。
其他:子宫脱垂、脱肛。
五、相关配伍
久泻久痢:
配干姜、粳米(如《伤寒论》桃花汤)温中涩肠。
配禹余粮(如《圣济总录》赤石脂禹余粮汤)增强固涩作用。
便血崩漏:
- 配侧柏叶、地榆(如赤石脂散)收敛止血。
疮疡溃烂:
- 配炉甘石、象皮(如生肌散)敛疮生肌。
子宫脱垂:
- 配枳壳、诃子(如《中医妇科治疗学》固脱汤)升阳举陷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20g,包煎;或入丸、散(3-6g)。
外用:适量,研末撒敷或调敷。
炮制差异:
生用:收敛力强,多用于久泻、便血。
煅用:煅后增强固涩作用,多用于疮疡溃烂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湿热积滞者慎用(可能加重腹胀、便秘)。
孕妇慎用(收敛作用可能影响子宫)。
过敏体质者禁用(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红肿)。
注意事项:
内服需包煎,避免刺激咽喉。
外用时需清洁创面,避免感染。
忌与肉桂同用(可能降低药效)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赤石脂:
- 除去杂质,粉碎成细粉。
煅赤石脂:
武火加热至红透,取出冷却,粉碎。
现代工艺:采用高温煅烧(700-800℃)以增强固涩作用。
醋赤石脂:
- 取净赤石脂,加米醋拌匀,文火炒至黄色,晾凉(每100kg赤石脂用醋15kg)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外观:块状或粉末状,表面白色、淡黄色或淡红色,质软易碎,吸水膨胀但不溶于水。
气味:无臭,味淡。
伪品区分:
滑石:表面光滑,有滑腻感,吸水不膨胀。
石膏:纤维状结构,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。
显微鉴别
粉末:非晶质结构,遇水膨胀成胶体。
成分:含水合硅酸铝(Al₂Si₂O₅(OH)₄),含少量铁、钙、镁等杂质。
理化鉴别
灼烧试验:燃烧时无异味,残留白色灰烬。
pH值:水溶液呈弱酸性(pH 5-6)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干燥处,防潮、防尘。
注意事项:
定期检查,霉变或结块者不可使用。
家庭储存需置于密封容器,医院需专柜标记“矿物类药材”。